Share this post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羅小虎專欄Copy linkFacebookEmailNotesMore羅小虎專欄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r 28, 2024Share this post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羅小虎專欄Copy linkFacebookEmailNotesMoreShare羅小虎,專欄作家。羅小虎 | 宋彬彬道歉成立的两个条件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Sep 17編者按:9月16日,网络传出消息“开国上将宋任穷之女宋彬彬,于美国纽约时间9月16日逝世,享年77岁。生前,宋彬彬非常温良恭俭让。”1966年8月18日,宋彬彬在天安门城楼给毛泽东戴红袖章,毛得知她叫宋彬彬后说了句“要武嘛”。8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宋要武(宋彬彬)”的《我给毛主席戴上红袖章》一文。宋彬彬说,文章非自己所写,她也未改名“宋要武”。2014年1月12日,北师大女附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前身)“老三届”的20多名学生与30多名老师、家属举行见面会。他们中的一些人向“文革”中受到伤害的校领导、师生道歉。其中就有宋彬彬。本文成文与2014年宋彬彬道歉之后。Read full story罗小虎 丨阿伦特的“傲慢与偏见”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Sep 12编者按:在艾希曼身上,阿伦特看到一种“平庸的恶”,但若是用“平庸的恶”作为唯一的本质的原因来解释艾希曼和集中营大屠杀,显然过于简单了。或许,在经历20世纪人类的悲剧之后,我们需要反省的并不是某一种理论或是某几种理论,需要反省的是我们追求完美理论的理性和我们对知识的傲慢和对现实的偏见。Read full story羅小虎 | 夹边沟里的记忆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ug 27編者按:2005年4月28日,上海《文学报》刊发特稿《天津作家杨显惠、甘肃作家邢同义不约而同先后走进那片沉重的土地:夹边沟,翻开一页尘封四十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报道夹边沟。第二年,徐贲在其名篇《五十年后的“反右”创伤记忆》中特别提到这篇特稿。2009年,这篇特稿作者特别前往夹边沟,凭吊这段历史。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顾彬的可疑与可敬——评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ug 212006年底,顾彬一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见2006年12月11日《重庆晨报》,顾彬后来一再澄清说,媒体歪曲了他的原话,他只说过棉棉、卫慧这样的“美女作家”的作品,不是文学是垃圾)深深触动国人神经,也让这位从事了30多年汉学研究一直不为外界所知的德国汉学家,顿时成了公众人物,赞者视之为中国文学的国际权威,诋者则称之为胡说八道,但二者似乎都有取其片言只语,借其口制造话题之嫌。若要看其言论价值几何,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看看其最新在国内翻译出版的学术著作《20世纪中国文学史》(顾彬著,范劲等译,李雪涛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厌女症与希拉里的败选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ul 23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希拉里對決特朗普,熱鬧非凡,其中,有一个单词也非常微妙地出现,这便是厌女症:Misogyny。 在女性主义理论中,厌女症是被认为和宗族歧视、反犹主义类似的政治意识形态,而它的存在,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文明历史。英文中厌女症这个单词“Misogyny”来源于古希腊语,由憎恨和女性两部分组成,在古希腊戏剧和文学中就表现出厌女症的倾向,被认为有厌女症的哲学家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亚里士多德、雷内·笛卡尔、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大卫·休谟、让·雅克·卢梭、黑格尔、亚瑟·叔本华、弗里德里希·尼采、查尔斯·达尔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托·魏宁格、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等等。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了解 “分裂”的美国的十本书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ul 187月13日,特朗普在濱州遭遇槍擊,各種陰謀論沸騰網絡;7月17日,特朗普最终选择了俄亥俄州参议员万斯(J.D. Vance)作为竞选搭档,曾經是特朗普的批評者,現在成了他的搭檔,這讓今年美國大選左右兩派的批評更加劇烈,社會分裂似乎愈演愈烈。 2016年底,《時代雜誌》將2016年的年度人物評給了11月當選美國總統的特普朗,在這期封面中,特普朗坐在沙發上,回頭凝視,上面的文字是:“唐納德特普朗:美利堅分裂國總統(PRESIDENT OF THE 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 《時代雜誌》總編輯Nancy Gibbs稱,這是有史以來,雜誌社最輕鬆的一次選出年度人物。這句話與《時代雜誌》的這個封面,贏得不少苦笑,無論怎麼反對特普朗,卻不能否定這一年特普朗在媒體上的出鏡率。封面中…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一群人就成了一头畜生”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ul 11編者按:最近“義和團”鬧的慌,用羽戈的話說“朝廷的排外热还常常有发作的倾向”。此外,今天特別發出石破天專欄。 如果你的朋友们纷纷都从桥下跳下去,你会不会也跳下去呢?对此,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回答是:“Yes!”她曾给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便是1948年6月26日发表在《纽约客》上的短篇小说《摸彩》(The Lottery)。 《摸彩》的故事很简单:6月27日,美国某个300人的村庄举行着一项古老的摸彩活动。没有人知道这项传统的由来,所有的仪式都变得有些敷衍,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必须参加,甚至腿断了而不能出席的克莱德·邓巴也由其妻子代抽签。第一轮由户主代表全家去抽签,那张画着黑点的“彩票”被哈沁森太太的丈夫比尔抽到。于是下一轮抽签在哈沁森先生、哈沁森太太以及他们的小女儿小儿子一家四人之间进行。尽管哈沁…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逼出一个USA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ul 3編者按:7月4日為美國國慶日。特別發石破天專欄。 绝无组织安排,纯属巧合,美国国庆到来的那几天,我正紧绷胖脸儿,认真严肃地学习美国的“建国伟业”大片《1776》。1776年6月10日,闷热的费城,第二次大陆会议的代表们正要为好不容易提出的独立议案投票,那个“招人厌”约翰·亚当斯却提出延期,理由是:要为独立写一个宣言,那个“从天空抓到了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了权力”的老富兰克林表示附议。那位打扮成印第安人、带头将英国人的茶叶倒进大海的大会主席汉考克问,为什么?这两位伟人却回答不出来。这时,一个声音飘了过来:“为了置事物之常理于世人眼前,用简洁的语句博取他们同意。” 这是沉默的“红头发墓碑”杰斐逊,也即本想回家看新娘却被亚当斯逼着写宣言的杰斐逊。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84岁的费正清为什么重写中国历史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ul 2编者按:不知为何,人们总是忽略费正清先生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著作,我想,这种忽略,是对费正清先生最大的不敬。本文为波士顿书评专栏文章,禁止转载。 1 1946年10月27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费正清为白修德(Thodore White)和贾安娜(Annalee Jaceby)的新书《中国的惊雷Thunder out of China》所写的一篇书评《来自中国心脏的挑战A CHANLLENGE FROM CHINA’S HEART》。这篇书评几乎是费正清最早的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的文字。白修德是费正清在哈佛大学的学生,本想研究历史,但费正清认为,白修德身上有着斯诺一样的记者素质,建议他做记者。1939年,拿着费正清的介绍信,白修德来到重庆,成为《时代》周刊的特派记者,…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天地不仁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y 13要讨好一个美国人,其实是很容易的。比如说我邻居某先生。光头,刺青,两者都喜欢露出来,无论春夏秋冬,穿着大裤衩,胳臂在胸前一交叉,我便吓得汗毛竖起。此外,还有两条与他一样强壮与不友好的斗牛犬。每天傍晚,某先生遛着它们,准时经过我家门口,遇到我时,呜呜叫。每次,我都很热情地对两个家伙说:Hey,Boys,Have a good day!虽然此招对那两头斗牛犬不甚起效,但如今某先生远远看到我,就会和我微笑,然后示意他的boys要对人有礼貌。 有一年,我打着学术的旗号在祁连山上放羊。一天,我赶着羊上栏,看见邻居祁昂噶家有一只小羊腿受伤了,血淋淋,一瘸一瘸的,楚楚让人怜。第二天,祁昂噶招手让我去她家玩,我立马p颠p颠翻过铁栏,踩着厚雪嘎吱嘎吱而去。虽然是冬季草场,牧民们住的还是很分散,祁昂噶家是最近的邻居。祁昂…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波士顿,坚强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pr 15編者按:今天是4月15日星期一,波士頓馬拉松日。特別發出石破天專欄文章紀念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 “我曾经和你一样。2001年9月11日,我失去了我的父亲。” 这是一条来自在911事件中失去父亲的人的讯息。4月7日,“亲爱的波士顿:来自马拉松纪念仪式的讯息(Dear Boston: Messages from Marathon Memorial)”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开展,其中一个小展柜的主题是:“我曾在那儿(I have been there)”。 当我走过这个小展柜的时候,一位妇女正对着这张纸条擦眼睛。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三體》文革批鬥:人性的至暗時刻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pr 13月21日,網飛(Netflix)版正式上架播出,首集片頭五分鐘便是中國文革時期的批鬥畫面,主角葉文潔的父親為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因堅持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理論, 遭自己的學生、紅衛兵毆打致死。 第二集,葉文潔直接面對當年用皮帶抽死父親的女紅衛兵。 這個女紅衛兵的遭遇也很慘,上山下鄉“練紅心”,胳膊壞疽被割下來致殘。 但是她對當年用皮帶抽死葉文潔的父親、“學術權威”毫無悔意。 她惡狠狠滴說,「換做今天,我還是會用鐮刀,像是割胡麻一樣把他(的頭)直接割下來!」。 葉文潔問她,你不會懺悔嗎? 女紅衛兵答到:“那誰對我懺悔”。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耶利的问题:为什么印第安人失败了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r 30“折断的矛散落在路上;/悲伤中,我们扯掉自己的头发。/如今房子都没了屋顶,四面墙/被血染成红色。”这是阿兹特克帝国一名无名作者于1528年写的一首哀歌,哀叹他们的首都被西班牙人荷兰·科尔蒂斯所摧毁,用的是西班牙人带来的罗马文字记录的,其哀伤堪比《圣经》中的《耶利米哀歌》。这可以说是整个美洲大陆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我的美国历史课本的起首。 据历史学家统计,在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到达美洲大陆时,美洲大陆上大约有七千五百万的印第安人,在北美大约有两千五百万,大约有几百种不同的部落文化和2千种不同的语言。如今,走在新英格兰的土地上,似乎只有印第安人的墓地和纪念碑才能告诉我们,几百年前这片土地是属于他们的。他们都去哪里了呢?为什么是欧洲人胜利,印第安人失败了呢?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道歉成立的两个条件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r 30宋彬彬道歉了。 当然,与不道歉的宋彬彬相比,站出来道歉的宋彬彬无疑是更值得尊敬的。但在评论宋彬彬道歉事件之前,我想首先需要警惕的是“国家更需要道歉”“人性正在复苏”之类的评价,因为这种评价容易造成两个不好的影响:一是转移话题;二是容易为在集体、抽象名词之中的具体个人行为开脱。如汉娜·阿伦特在《独裁统治下的个人责任》一文中指出的,若是用历史、时代、国家、民族、“主犯”等论述一个具体的人所犯下的罪行时,“实际上成为一种极有效的对所有那些确实犯下罪行的人的粉饰,因为,哪里所有人都有罪,哪里就没有人有罪。”历史是由具体的个人构成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集体概念。每一个人都要为其具体的行为负责,或大或小,视行为和后果而定。因此,在这里,我还要极力反对用“文革道歉者”这个集体名词来评论宋彬…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1月23日,靜悄悄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an 27編者注:本文原發於議報:石破天:武漢“封口”與武漢遺忘 1月23日,武漢封城四周年。靜悄悄。 在1月1日全球公映的紀錄片《武漢封城》中,紀錄片總結: “從2019年12月30日武漢市中心醫院的醫生李文亮在微信群第一次對外發出警告到2020年4月8日武漢正式解封,武漢疫情持續101天。在這101天中,中共宣傳審查系統至少發出131道宣傳指令、刪除44篇媒體報導和229篇自媒體文章,製造了至少638起文字獄,讓武漢封城不僅成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人道主義災難,更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言論災難。” 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和一個開始。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國為了對抗病毒,封控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首先,且不說這樣的嚴格封控是否真的對對抗病毒有效?因為中國的封控在突然取消之後,中國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是驚人的。我們就單單看,封控造成…Read full story石破天:強制性的計劃生育的有效性有多大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an 2在上个世纪40年代之前,人口的增长过快基本上不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令人担忧的反而是人口增长缓慢。如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缓慢正是30年代欧洲工业国家经济停滞的主要因素。斯大林曾禁止公布1937年人口普查结果,因为那个数字与他宣布的苏联人口1.7亿相差太远。不过,40年代之后,随着医学水平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疟疾、天花的治愈,以及青霉素等重要药物的发现,死亡率迅速下降,这就使得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40年代的1.3%增长到50年代的2.1%。这种人口增长率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是死亡率下降,另一方面是生育率居高不下,这导致有的国家人口增长高达3%之上,每个妇女的生育率在50年代初期达到6个,70年代初期,每个妇女的生育率依然有为5.5个孩子,短短几十年人口便翻了一番。多子女也成为几十年来…Read full story石破天 | 对当下ME TOO运动的一点思考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r 28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三百多年前,在波士顿附近小镇Salem镇,有一个著名的女巫案。怎么发现女巫呢?只要有人声称我看见你是女巫(有女巫的行为),指认你是女巫,你就是了。不需要别的证据,然后女巫就被拉去拷打,因为女巫是不怕疼的,所以必须用酷刑让女巫承认自己是女巫,甚至有一本可怕的书《女巫之锤》就是专门拷打女巫的教科书,有的死不承认就在酷刑中死了,熬不住酷刑的就承认了,然后就被吊死被石头砸死,在欧洲更多是被火活活烧死。一个小小的salem几百人,就这样死了十几个女巫,包括两个幼女,一个男性。Read full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