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his post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程映虹專欄Copy linkFacebookEmailNotesMore程映虹專欄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r 28, 2024Share this post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程映虹專欄Copy linkFacebookEmailNotesMoreShare程映虹:曆史學家,美國德拉瓦州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程映虹 | 昆仑奴、胡姬与高丽婢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ug 19編者按:中国种族主义观念建基于古代中国传统的中国中心论,表现于精英和大众文化中。这种种族主义观念在近现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中从来不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社会现实的单纯的思想和观念、纯粹的族群想象、伪科学理论或者甚至美学的偏好(喜白恶黑)。相反,它一直是中国民族主义的一部分。Read full story程映虹 | 文革理论根源與“宇宙终极真理”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ug 9編者按:杨振宁、李政道文革期间访华,一般人都认为是周恩来请他们去帮助恢复教育和对外交流;但很少有人知道与文革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原文为英文Ideology and Cosmology-Maoist Discussions on Physic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2006年发表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Modern Asian Studies (《现代亚洲研究》季刊),有近2万字,并收集在美国列克星敦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的Mr. Science and Chairman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一书中。原文有大量注释。中文为作者根据英文缩写、增补而来。本文为程映虹专栏。Read full story程映虹 | 如何看待特朗普的“厌女症”?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ul 24(图片来自网络)Read full story程映虹 | 从革命宣传到政治异议:“古巴高尔基”为何出走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un 21編者按:对比之下,佛兰基从编辑“革命报”始,以去国他乡在意大利定居终,其政治生命的轨迹正好和高尔基相反。本文為波士頓書評專欄作者程映虹教授文章。 从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来认识二十世纪的重要革命,除了俄国、东欧和中国本土那些读者熟知的名字以外,其他国家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人物应该被介绍给中国读者。投身古巴革命的著名记者和作家卡洛斯·佛兰基 (Carlos Franqui 1921—2010)的经历和他离开古巴后对革命的思考就有这样的价值。 1 古巴革命的宣传家 佛兰基出生贫苦,父亲是甘蔗园主的佃农,祖父的兄弟中有人参加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惨遭分尸,他自称这个家庭背景对他反叛的个性有很大的影响。他没有上过大学,但热爱文学,思想左倾,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文青”。他刚成年就加入了古巴共产党,一度担任过党报《今日报》…Read full story程映虹│“想象的共同体”究竟是什么?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y 20編者按:一九八三年,班納迪克.安德森出版了《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被譽為掀起人文學界的哥白尼革命。事實上,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其理論基礎,與他的東南亞研究分不開。在完成《想象的共同體》十五年後,他出版《比較的幽靈》,如果《想像的共同體》建構的是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那《比較的幽靈》則可說是以列舉的方式,呈現一個又一個東南亞被殖民經驗中,那些與舊文化斷裂,同時新的民族意識亦浮現的時刻。近日,衛城出版推出班納迪克.安德森的《比較的幽靈》,此外還將推出安德森的其他著作,波士頓書評授權刊發其中節選,同時刊發程映虹教授的書評《“想象的共同體”究竟是什麼?》Read full story程映虹: 希特勒的女阿凡达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pr 161949年2月,在二次大战后盟军占领下的德国科隆,英国军事警察逮捕了一个中年女子。这个女人在几个月中在一些城市秘密散发了一万多份呼吁复兴纳粹运动的传单。这些传单以“德国人,民主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开篇,回顾战争年代德国的“光辉岁月”,说今天在西方强加的民主下只有“饥饿、羞辱和压迫”,最后以“我们的元首还活着,他将带着前所未有的力量重返人民。奋起反抗吧!希特勒万岁!”的口号结束。 来自印度的纳粹朝圣者 英国军事警察对这个纳粹地下工作者的身份做了调查,发现她其实并不是德国人。她叫莎维翠·德威(Savitri Devi),是个印度名字,国籍也是印度。他们还发现,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来到战败的德国和前纳粹分子接头,建立秘密组织和从事宣传活动。他们能抓到她,是因为她在科隆的联系人(原党卫军军官)被捕。Read full story程映虹 | 塑造“新人”:苏联、中国和古巴共产党革命的比较研究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r 28編者按:本文為作者英文著作 Creating the New Man: From Enlightenment Ideals to Socialist Realitie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的中文概述,作者程映虹授權刊發。前天、昨天波士頓書評接連兩天刊發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教授陳小雀介紹紐約大學歷史學教授艾達.費瑞(Ada Ferrer)的普立茲獎作品《古巴:一部追求自由、反抗殖民、與美國交織的史詩》(Cuba: An American History)一書的文章。今天程映虹教授從另一個角度來談古巴。Read full story程映虹 | 和季诺维耶夫的兩次相遇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Feb 21編者按:今天在推薦程映虹教授的書評《和季诺维耶夫的兩次相遇》之外,還特別推薦2024年台北國際書展專題。今年書展主題國是荷蘭,四位荷蘭作家的四本新書也成為書展的焦點,《波士頓書評》特別把四本新書的書摘和書訊呈現給讀者。 程映虹 | 和季诺维耶夫的兩次相遇 1978年的某一天,亚力山大·季诺维耶夫在被驱逐出苏联之前,被召到莫斯科克格勃办公室和一个负责人谈话。负责人对他的态度很和蔼,很同情。他说完全同意被驱逐者的看法,考虑到他的处境,他在西方生活“确实比在这个把像我这样的人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国家要好得多。”负责人还说等他出了国,要劝说西方人不要把像他这样的官方人士说的冠冕堂皇的话当真。Read full story程映虹 | 《丽莉·玛琳》:二次大战的士兵之歌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an 6(原創首發文章,禁止轉載) 1941年夏天,在北非作战的德国远征军的前线士兵收到了英国第八军士兵传来的请求,要他们每天晚上九点五十七分,把阵地上的大喇叭音量调高,让战场对面的英国士兵也听得更清楚。 德国的战场宣传广播每天晚上十点结束,让士兵休息。电台在九点五十七分播放一首女声独唱《丽莉·玛琳》,作为停播音乐。音乐一结束,战场两边一片沉静。对于很多士兵来说,歌声不是摇篮曲,而是思乡和怀人曲,让他们在一天的枪炮声停歇后,松缓一下紧张的神经。 《丽莉·玛琳》第一次电波传送,是1941年八月十八日,由位于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南斯拉夫首都的贝尔格莱德电台播放。贝尔格莱德位于南欧,这家电台功率强大,覆盖地中海和北非,被纳粹征用做宣传。第一次播放这首歌曲纯粹是偶然,主管的军官因为敌机轰炸丢失了原来准备的节目录音,临时在一堆从…Read full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