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his post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艾曉明專欄Copy linkFacebookEmailNotesMore艾曉明專欄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an 06, 2024Share this post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艾曉明專欄Copy linkFacebookEmailNotesMoreShare作者简介:艾晓明,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独立纪录片作者、民间历史研究者。艾晓明 | 看见曾经的我们:关于《彼时红颜》影像展的读书笔记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Oct 28编者按:2023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彼时红颜:19世纪中国女性影像收藏展》首次在北京展出。5月底,策展人、影像作品收藏家李欣邀请廖雯、艾晓明、靳卫红、杨荔钠四位女性学者和艺术家来展馆与观众一起讨论。李欣编辑了这些讨论,并将这次展出的19世纪老照片从60张增加到140张,一并收入书中,新书近期即将出版。Read full story艾晓明 王西麟 | 谁是黑衣人?——关于王兵纪录片《黑衣人》与鲁迅小说《铸剑》(中英文)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Oct 8编者按:艾晓明与作曲家王西麟隔空对话的这一组文章,涉及到三个文本:一、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里的《铸剑》;二、王兵以王西麟为主角的纪录片《黑衣人》;三、王西麟根据鲁迅作品创作的歌剧《铸剑》。如果深入探讨的话,其中的互文关系就更复杂了,鲁迅的《铸剑》最初发表于1927年,《铸剑》的故事来源,有关春秋时代眉间尺复仇的传说,成书时间到现在,差不多有一千九百多年。一个公元前几百年传说中的人物,在21世纪仍然被演绎,那故事里,究竟隐藏了什么魔力呢?继鲁迅的文学改写九十多年后,王兵和王西麟分别用影像和音乐的语言各自诠释,构成了一场跨世纪的文本接力;从这一组对话中,我们再度逼近了今天这个世代依然要面对的主题,关于苦难、正义和义无反顾……Read full story艾晓明 | 黑暗时代的星火与幸存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ug 5编者按:大饥荒年代发生在甘肃天水的“星火”案,是中国当代社会抗争史上英勇的一页,兰州大学以张春元为首的《星火》发起者和志同道合者,摒弃了传统的上书形式,直接撰文批判独裁统治,揭露大饥荒的成因,并呼吁和平、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此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张春元、杜映华、林昭壮烈牺牲,顾雁、向承鉴、苗庆久分别获十七、十八、二十年长刑。Read full story 艾曉明 | 通往苗溪之路 ——读牛立华回忆录《梦断苗溪》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y 29编辑的话:今年的5月11日,是重庆科技工作者牛立华先生逝世一周年,牛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秉承幸存者对历史的责任感,以顽强的毅力著书立说,最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完成了回忆录《梦断苗溪》。書評特发协助他编撰回忆录的学者艾晓明的长篇评论文章,推荐这部回忆录—— 在当代中国人痛史的地理标记上,我希望人们像记住夹边沟一样记住苗溪。不仅如此,而且,所有现在我们尚不知其名的劳改集中营,都应该由幸存者重新标记出来,构成一部苦难记忆的地图志。书写个人痛史,是重铸民族记忆的重要工程,它需要更多幸存者的参与。感谢牛先生以这部回忆录带我们重返苗溪,他的心声一定会在当代和后世的读者中引起回响,那就是以史为鉴,绝不要重返奴役之路。Read full story艾晓明 | 在历史的夹缝中——读吴定宇《守望:陈寅恪往事》中有关档案史料的笔记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pr 25档案,无疑是权力的表征物,它是权力机构圈藏起来的历史记录。Read full story艾曉明 | 贱民痛史 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r 18按:今年3月18日是抗日老兵/兰州画家陈星先生(1925-2023)去世一周年。纪录片导演艾晓明在拍摄《夹边沟祭事》时认识陈老,以后又多次采访过老先生。2018年,得知老人家摔伤卧床不起后,她协助老人家修改回忆录,历时一年多,在老人九五高龄前夕修订完成了传记《九死一生》(上、下两卷)。 艾晓明在2019年为该书写了长达三万多字的序文,介绍老人生平、冤案经历和伸冤过程,重点论述了幸存者回忆对于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历史的价值。这次为《波士顿书评》刊发此文,又对原序进行了很多修改。 谨以此文纪念陈星先生,致敬这位抗战老兵和平民艺术家那高贵不屈的灵魂。Read full story艾曉明 | 高耀洁和那个时代的侧影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Feb 2編者按:本文首发于《WOMEN 我们》(2024年1月10日、11日分上、下两篇连载),在《波士顿书评》上转载时,文章标题有改动,结尾新增了与正文中涉及事件有重要关联的当事人来信:《“是我们坐牢换来了一部分补偿”》。本文為作者紀念高耀潔醫生的第二篇文章。艾曉明在文章中問:记忆需要传承,为的是避免悲剧重演,可传承记忆的人们,如今在哪里? 本文亦為《波士頓書評》艾曉明專欄第二篇。艾曉明專欄致力於民間歷史的記錄。 在这个村庄里,已经三家没有人了。2006年3月摄于河南遂平 在小说《丁庄梦》的结尾,作家阎连科描写了这样一个村庄的寂灭,不,应该说是成百上千里的村庄、集镇的寂灭,甚至也可以说,一个族群的寂灭。千里无人,房屋尽成空穴,连树木也被砍绝做了棺材。这简直像是《百年孤独》的重演,不过,一…Read full story艾晓明 | 《一万封信》:中原血疫背后的声音 ——悼念高耀洁老师之一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an 21编者按:2023年12月10日,高耀潔去世。因拍攝紀錄片《中原紀事》與高耀潔相識的艾曉明教授寫下這篇紀念長文。紀念長文由一篇書評、一篇悼文、一封來信和兩個後記組成,將它們串聯起來的是艾曉明對高耀潔的回憶。但在他們共同的記憶中,最深刻的記憶是那些艾滋病患者和他們的苦難。 艾晓明曾希望高医生在《一万封信》的修订版中收入这些信,未能如愿。艾教授说:“我查找十多年前的书信资料,一晃一天就过去了。但是回顾过去,的确是很必要的。我们是与高老师同处过一个时代的人,纪念高老师,也是回顾自己的过去并且思考余生之意义。”Read full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