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his post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施京吾專欄Copy linkFacebookEmailNotesMore施京吾專欄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Dec 30, 20231Share this post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施京吾專欄Copy linkFacebookEmailNotesMoreShare施京吾:文史學者,隨筆作家。 在《隨筆》《同舟共進》《炎黃春秋》《財經》《中國經營報》《讀書》等國內知名報紙發表文章約百萬字。施京吾 | 谋杀,第三帝国的“国民净化”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ug 22編者按:对生活异类的处置和对思想异类的处置在原理上是一致的,他们都不是执政者所需要类型。区别在于,杀死头脑未必那么血腥,但对思想异类的处置往往是对生活异类处置的开端。故而,对生活异类处置是对思想异类处置的结果:但凡有杀死思想的地方,最终一定会杀人。今天推出施京吾專欄《謀殺,第三帝國的“國民淨化”》和勞倫斯書評《寒風中的樂觀主義者》、付潤石書評《現代性的人稱》。Read full story施京吾 | 一代人的精神性死亡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Jun 13編者按:他們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今天推出施京吾專欄。 他们都是极普通的德国人,没有一个属于职业的纳粹党分子,极权统治来临之际,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经历这一历史过程的?纳粹德国覆灭之后,他们又是如何认识希特勒统治和自己在这段历史中所作所为的?美国作家、记者米尔顿·迈耶在战后对德国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旅居采访,以《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一书对此进行了回答。迈耶对纳粹运动的考察结果是,纳粹运动使“小人物变疯了”。该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Read full story施京吾 | 纳粹的5月:焚书纪事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y 22編者按:1933年5月10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可耻的日子。这一天,德国人将众多思想家的书籍付之一炬。波士頓書評專欄作者施京吾講述1933年5月納粹的事情。此外推薦林懷民為《夜奔》一書所寫的序《鴻璽夜奔》。 柏林Bebelplatz广场地面,镶嵌着海涅诗体悲剧《阿尔曼索》中的名句,译文为:这只是一个前奏。他们在那里烧书,最终也将在那里焚人。这个广场正是1933年的焚书之地。 1933年5月10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可耻的日子。这一天,德国人将众多思想家的书籍付之一炬。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纳粹钳制国人思想的运动,得到了德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狂热支持。海因里希·海涅写下的名句"这只是一个前奏。他们在那里烧书,最终也将在那里焚人"就如一段预言,德国人在预言中骄傲地迈向未来的坟墓。Read full story施京吾 | 历史学者如何构建国家——德国历史学派痴狂史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Apr 19編者按:德意志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深切关注,不仅在于建构一个民族史学,还在于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深刻影响了德国道路的演进。本文考察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德国历史学家,勾勒他们在历史叙述中构建国家的逻辑,及其背后的困境。本文為波士頓書評作者施京吾專欄文章。此外,今天還特別推薦兩篇文章:台灣作家白先勇《牡丹花開二十年》,講述他和昆曲的情緣;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馮卓健的《一個美國各自表述?——評科林.伍達德 <美利堅國度:十一個相互對立的地區文化史>》。 德意志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深切关注,不仅在于建构一个民族史学,还在于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深刻影响了德国道路的演进,对德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军国主义膨胀负有重大责任。Read full story施京吾 | 灵魂的呓语——诺瓦利斯与浪漫主义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Mar 15Novalis 提及浪漫主义文学,我们立刻会想到卢梭、夏多布里昂、海涅、拜伦、雪莱乃至普希金。对于诺瓦利斯这个名字,汉语读者可能会感到十分陌生。不仅对诺瓦利斯,直到二十多年前、20世纪结束时,对德国浪漫主义的了解只限于极少数专家学者,如苏国勋先生——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很陌生,至今依然陌生。 诺瓦利斯确实缺乏世界性影响,他在浪漫主义圈子以外并不出名,也许英年早逝,还没有来得及拿出十分像样的作品,相比他年长的歌德、席勒、同时期的荷尔德林,以及稍晚的海涅,他可谓星光暗淡。彼得·沃森在本世纪出版的、厚重的四卷本《德国天才》一书中,诺瓦利斯的天才成色很低,半页不到就被匆匆带过。而几十年来…Read full story施京吾 | 我看见那冰冷的心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Feb 23編者按:2024年列文森圖書獎揭曉,波士頓書評特此推出專題介紹五本獲獎圖書。延續本週俄羅斯主題,最後再次推出一篇有關俄羅斯的書評,也是書評施京吾專欄文章。 施京吾 | 我看见那冰冷的心 在我尚且年轻时候,曾为自己披过一件“文学青年”的外衣,并希冀借此招摇一把,可当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克拉马佐夫兄弟》以后,决定暂且把这件外衣扒下放在一边,因为自己的经历和阅历都不足以理解陀老先生的深刻思想,仅凭对文字的感悟而缺乏思想的洞见,我怀疑自己能否走到陀氏精神之中。 此后,我一头扎进历史、思想文化史中尽情晃悠了一番,二十余年的荏苒,意识中的“文学性”早已被历史-思想史的情愫冲淡,文学对我,已经从情感上的热爱变成资料上的参考,而那件“文学青年”的外衣显然已经过份光鲜和华丽。Read full story施京吾 | 纳粹运动的崛起:啤酒馆暴动一百年波士頓書評 Boston Review of Books·December 30, 2023纳粹运动的崛起:啤酒馆暴动一百年 文 | 施京吾 本文刊登于《随笔》2023年第6期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伊恩·克肖在他著名的《希特勒传》中指出:“在那些年里,工商界、军队、大地主、负责政府的高级文官、学术界许多知识分子和舆论领袖这些权势阶层与其说支持共和国,还不如说容忍它罢了。为数不少的权势集团一直等待时机要把他们厌恶至极的民主制度给清理掉。”体现这一重要结论的是发生在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八日至九日的慕尼黑啤酒馆暴动以及事后审判上。这个事件中,德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被卷入进来。尽管此时他们远远不能决定德国的行走方向,但事件清楚表明,希特勒政变行为不仅没有引起德国人警惕,他们反而为此欢呼、奔走相告。鲁登道…Read full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