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香港偷渡潮是二十世紀中國大陸與香港歷史交織的重要現象,反映了特定時期中國內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動盪,驅使大量民眾冒險逃往香港追求更好生活。根據陳秉安《大逃港》等資料,這一現象主要集中於四個時期,每波偷渡潮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呈現出不同的動機、規模和特點。第一次偷渡潮發生在1957年左右,與農業合作化運動有關。當時中國推行集體化政策,農民失去土地自主權,生活陷入困境,特別是廣東沿海地區的居民,因靠近香港,許多人選擇徒步翻越邊境,或是通過游泳或小船偷渡逃去香港,規模相對較小,但已顯露民眾對政策的抗拒。第二波偷渡潮在1962年大饑荒期間達到高潮。大躍進導致的全國性饑荒使數千萬人面臨生存危機,廣東等地尤其嚴重,數萬人冒死穿越深圳河或邊境山區,甚至出現集體衝關事件。這一時期偷渡者以農民為主,偷渡方式風險極高,香港政府因此加強邊境管控,中國當局也試圖遏制人潮,但收效有限。第三次偷渡潮發生在1970年代,與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密切相關。1968年起,大量知識青年被送往農村「再教育」,生活條件惡劣、前途渺茫,特別是廣東的知青,許多人不堪忍受,選擇夜間游泳或翻山越境逃往香港。這波偷渡者以年輕人為主,動機不僅是經濟因素,還包括對政治壓力和個人自由的追求。最後,第四次偷渡潮出現在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啟動,廣東與香港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吸引了包括農民、知青和城市居民在內的廣泛群體參與偷渡。這一時期偷渡規模空前,方式多樣,但隨著香港於1980年實施「抵壘政策」收緊邊境管理,偷渡潮逐漸消退。
Share this post
程映虹|“红色难民潮”:二十世纪国际共运的难民史(上)
Share this post
编者按:香港偷渡潮是二十世紀中國大陸與香港歷史交織的重要現象,反映了特定時期中國內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動盪,驅使大量民眾冒險逃往香港追求更好生活。根據陳秉安《大逃港》等資料,這一現象主要集中於四個時期,每波偷渡潮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呈現出不同的動機、規模和特點。第一次偷渡潮發生在1957年左右,與農業合作化運動有關。當時中國推行集體化政策,農民失去土地自主權,生活陷入困境,特別是廣東沿海地區的居民,因靠近香港,許多人選擇徒步翻越邊境,或是通過游泳或小船偷渡逃去香港,規模相對較小,但已顯露民眾對政策的抗拒。第二波偷渡潮在1962年大饑荒期間達到高潮。大躍進導致的全國性饑荒使數千萬人面臨生存危機,廣東等地尤其嚴重,數萬人冒死穿越深圳河或邊境山區,甚至出現集體衝關事件。這一時期偷渡者以農民為主,偷渡方式風險極高,香港政府因此加強邊境管控,中國當局也試圖遏制人潮,但收效有限。第三次偷渡潮發生在1970年代,與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密切相關。1968年起,大量知識青年被送往農村「再教育」,生活條件惡劣、前途渺茫,特別是廣東的知青,許多人不堪忍受,選擇夜間游泳或翻山越境逃往香港。這波偷渡者以年輕人為主,動機不僅是經濟因素,還包括對政治壓力和個人自由的追求。最後,第四次偷渡潮出現在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啟動,廣東與香港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吸引了包括農民、知青和城市居民在內的廣泛群體參與偷渡。這一時期偷渡規模空前,方式多樣,但隨著香港於1980年實施「抵壘政策」收緊邊境管理,偷渡潮逐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