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6月13日 由以色列對伊朗發起的空襲,22日午夜,美國針對伊朗的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和伊斯法罕(Isfahan)三個核設施進行空襲。這些攻擊是美國首次直接參與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此後,媒體稱之為2025年中東「12天戰爭」。學者亞沙·蒙克(Yascha Mounk)與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就此在6月25日展開對談。福山分析,這次行動短期內看似成功,令伊朗處於極弱勢地位,但長期後果不明,特別是伊朗政權穩定性及其核野心。他指出,伊朗作為擁有9000萬人口的「嚴肅國家」,即使政權更替,核計畫可能持續,促使其他國家追求獨立核威懾。福山還認為,軍事挫敗可能加劇內部危機,但政權更替的結果難以預測,可能帶來民主轉型或內戰風險。與伊拉克戰爭相比,伊朗的悠久國家歷史使其內戰可能性較低,但政權更替的後果仍不明朗。蒙克與福山反思美國與以色列是否應支持革命,權衡希望與風險,並引用康德對法國大革命的矛盾態度。
Share this post
福山與蒙克 | 美國對伊朗的打擊行動是否會提升特朗普的民望?
Share this post
編者按:2025年6月13日 由以色列對伊朗發起的空襲,22日午夜,美國針對伊朗的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和伊斯法罕(Isfahan)三個核設施進行空襲。這些攻擊是美國首次直接參與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此後,媒體稱之為2025年中東「12天戰爭」。學者亞沙·蒙克(Yascha Mounk)與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就此在6月25日展開對談。福山分析,這次行動短期內看似成功,令伊朗處於極弱勢地位,但長期後果不明,特別是伊朗政權穩定性及其核野心。他指出,伊朗作為擁有9000萬人口的「嚴肅國家」,即使政權更替,核計畫可能持續,促使其他國家追求獨立核威懾。福山還認為,軍事挫敗可能加劇內部危機,但政權更替的結果難以預測,可能帶來民主轉型或內戰風險。與伊拉克戰爭相比,伊朗的悠久國家歷史使其內戰可能性較低,但政權更替的後果仍不明朗。蒙克與福山反思美國與以色列是否應支持革命,權衡希望與風險,並引用康德對法國大革命的矛盾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