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然而,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儒学却显得步履蹒跚。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儒学的内在缺陷逐渐显现,尤其是在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对比中,儒学的停滞和成圣观对中国现代转型的障碍愈发明显。本文西门不暗最新专栏。今天还是邹幸彤生日,特别发野渡文章《遇见》,特別祝福。
一个缺乏人气的微信群,如何激活?“中医,转基因,儒学是三大法宝,任意挑起其中一个争端,潜水的和僵尸粉都会纷纷跳出来争论。”
虽然,这是个段子,但仍能看出,儒学这话题具有广泛的大众性。不管是批判它的,还是支持它的人,都能看出它在中国人里的影响力。从民国知识分子的辩论到今天的互联网民的撕裂,儒学何去何从始终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为什么会想写这篇文章呢。跟近期一个知识分子的微信群有关。儒学辩论从2024年一直讨论到跨年,春节马上到了,这话题热度依然最高,连TIKTOK难民都丝毫不能撼动。儒学作为思想底层,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特性,并深度影响了政治、道德伦理,文化结构,即使不关注传统文化的人,也无法逃避它的影响。
然而,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儒学却显得步履蹒跚。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儒学的内在缺陷逐渐显现,尤其是在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对比中,儒学的停滞和成圣观对中国现代转型的障碍愈发明显。
儒家的脉络与成圣观
成也孔子,败也孔子。
创始人和门派的兴衰,荣辱与共。
儒家学者提起孔子的自豪感,和反儒者们提及孔子的鄙夷感,成正比。
不管是素王,至圣先师,还是孔老二,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人,恐怕反对的人不多。
儒家的道统始于孔子,他说仁者爱人,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有四端之心,通过修养可以成圣。
荀子则持“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礼法来约束和教育。
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结合,形成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政治和伦理上的地位。
宋明理学则通过“理一分殊”和“心即理”等理论,将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儒家道统的核心始终是“成圣”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还是宋明理学的“心即理”,尤其是王阳明说的“人人皆可成尧舜”都强调通过内在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这种成圣观在传统社会中,或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在现代文明中,却成为了儒学转型的障碍。
儒学的内在缺陷
儒学缺乏现实和彼岸的超越性。
儒学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乏对超越性(如上帝、灵魂等)的探讨。儒家思想中的“天”更多是道德化的天,而不是超越性的神。这使得儒家在面对现代性问题时,难以提供超越性的精神支撑。
小农社会的等级秩序与现代社会的平等观念的冲突。儒家强调“礼”和等级秩序,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与现代文明中的平等观念相冲突。儒家思想中的“仁”虽然有“仁者爱人”的含义,但并未发展出普遍的平等观念,尤其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
儒学缺乏对个体自由的重视。儒家思想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在儒家体系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这与现代文明中强调个体自由、权利和自主性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儒学强调政治与道德的合一。儒家思想中,政治与道德是紧密相连的,强调“内圣外王”,即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政治理想。这种政治与道德的合一,使得儒家难以发展出独立的法治观念和权力制衡机制,而这正是现代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
儒学缺乏对科学和理性的重视。儒家思想更注重伦理道德和实践智慧,缺乏对科学和理性思维的重视。这使得儒学在面对现代科技和理性主义时,显得力不从心。
基督教文明的对比是直接的
令儒学者难以接受的是,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总是拿西方文明,或者说基督教文明来和儒学进行对比,说明儒家的内在缺陷确实是存在的。这是让他们恼怒,但必须面对的现实。
那么,我们看看到底是哪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
与儒学不同,西方基督教文明在历史上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尤其是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基督教文明逐渐发展出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观念。
宗教改革与政教分离: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新教强调个体与上帝的直接关系,推动了政教分离的进程。这种分离为现代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启蒙运动与理性主义: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个体自由,推动了现代科学和民主制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如洛克、卢梭和康德等人,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人权和自由平等等观念,为现代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持。
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主张通过宪政法治和民主制度来保障这些权利。个人主义则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与儒家思想中的集体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儒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出路
那么,儒学的出路在哪。
超越性的重构:儒学需要重新审视其超越性的缺失,借鉴基督教文明中的超越性观念,发展出适合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儒家可以通过对“天”的重新诠释,赋予其更多的超越性内涵。儒学需要通过重新诠释经典,赋予其现代意义。例如,可以通过对“仁”的重新诠释,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推动平等观念的发展。
平等观念的发展:儒学需要发展出普遍的平等观念,尤其是在个体权利和自由方面。儒家可以通过对“仁”的重新诠释,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推动平等观念的发展。
儒学需要推动法治与民主的发展,实现政治与道德的分离。儒家可以通过对“礼”的重新诠释,强调法治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推动政治与道德的分离。
政治与道德的分离:儒学需要实现政治与道德的分离,发展出独立的法治观念和权力制衡机制。儒家可以通过对“礼”的重新诠释,强调法治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推动政治与道德的分离。
科学与理性的重视:儒学需要重视科学和理性思维,推动现代科技和理性主义的发展。儒家可以通过对“知”的重新诠释,强调科学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推动科学与理性的发展。
实际上,不做这些也没关系,认清自己,准确定位,把儒学严格限定在个人修身领域,不要碰瓷政治,也不用想着成为国教,倒也不会成为现代转型的障碍。
但核心还是要放弃成圣的妄念,不然儒学难以走进现代。尤其是那些至今抱着孔子是圣人,人人都要从论语里吸取养分的人,需要抬起头看看世界,碳基人都快面临硅基人的竞争了,他还想拿2500年前的常识试图启蒙他人。
儒学需要在超越性、平等观念、政治与道德的分离以及科学与理性的重视等方面进行突破,才能在现代文明中获得容身之地。嗯,是容身之地。儒学再不可能成为主导性的学说主宰中国人的命运。这种所谓的伟大复兴只能痴人说梦。
野渡 | 遇見
1. 在村上春樹向奧威爾的《1984》致敬之作《1Q84》中,青豆說“要是再早一點和你重逢該多好。那樣就不必兜這麼大一圈了。”天吾搖頭道:“不對,我不這麼想。這樣就很好。現在正是時候,對你我來說都是。”
好好活,就是努力做个好人,直到成为最好的人=圣人。如果你不想好好活,那么别人也没有权利强迫你好好活。但是,对于那些好好活的人,就算他们步履蹒跚,你也不应该对他们冷嘲热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