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不暗 | 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这是三个日本人共同虚构出来的
編者按:经过这几个学者的共同努力,日本江户时代的三大学派就此树立起来了,而日本阳明学社会运动通过以井上哲次郎为首的学术虚构,再结合《阳明学》杂志30年的传播推广,在1920年代的日本,“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为书评专栏作者西门不暗的最新文章。
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这个说法是产生于20世纪初的日本,但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据《日本阳明学与中国研究》一书作者邓红的研究,最早是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从日本传回中国的。
相比来说,这个观点,在中国比在日本更有影响力。除了当年留日的学者外,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先后都曾信奉过王阳明的学说。
早年的孙中山也不加辨别地接受了日本阳明学。1905年,孙中山在演讲里说: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故皆有独立尚武的精神,以从此拯救四千五百万人于水火中之大功。
但到了1917年,在《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里,孙中山这么写道:是日本之维新,皆成于行之而不知其道者,与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实风马牛之不相及也。
作为20世纪初在日本旅居过的中国人里,接受过日本阳明学的,孙中山是第一个站出来质疑和否认“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
孙中山接着反问,“倘知行合一之说有功于日本之维新,则亦必能救中国之积弱,何以中国学者同是尊重阳明,而效果异趣也?”
日本作为“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的始发地,有多少学术著作论述过这个观点,有哪些教科书采用了这个说法。同样是《日本阳明学和中国研究》一书说,“包括日本史、东洋史乃至中国哲学史在内的日本学术界从来没有人正式论述过这个问题,日本的大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上也没有类似的说法。”
那么,从民国流传至今,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说法,甚至有西乡隆盛、东乡平八郎一生崇拜王阳明的传说,都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通过日本学者的传播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的?
这里重点说三个人,一本杂志。
第一个人是三宅雪岭。三宅雪岭是明治时期的媒体人,东京大学哲学科第一期毕业生。1883年,三宅雪岭写出《王阳明》小册子,塑造了日本阳明学的学术原型。在这本书里,三宅雪岭虚构出了日本在江户时期出现过一个阳明学派,他从中江藤树开始,经过熊泽蕃山,三轮执斋,大盐平八郎,最后到西乡隆盛,创造了日本阳明学的谱系。
同时,三宅雪岭还是“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的首倡者。这时候,距离明治维新已经过去了15年,三宅雪岭是这一系列概念的始作俑者。
第二个人,高濑武次郎。高濑武次郎,东京大学汉学科毕业,文学博士。他所写的《日本之阳明学》于1899年出版。此书对日本阳明学进行了学术包装,对日本阳明学和中国进行了切割。高濑武次郎认为阳明学分两类,一是事业性的,二是枯禅性的。日本继承了积极的事业性元素,中国继承的是枯禅性元素。
第三个人,井上哲次郎。日本阳明学运动的高峰缔造者是井上哲次郎。此人是东京大学教授,“形而上学”一词是他的创造。1900-1906年,井上哲次郎先后写出了《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日本古学派之哲学》、《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被后人称为井上汉学三部曲。井上最大的贡献是将日本江户时代的学问流派做了划分、排序,将此前并不存在的派别之争,划分出了三个对立的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古学派。
井上根据对立统一的原则,他为江户的阳明学派设计了一个对立面——朱子学派。然后根据正反合原则,把中立于阳明学和朱子学之间的学者划归为“古学派”,企图折衷二者矛盾的学者归纳为“折衷学派”。最后把都不沾边的学者统统划归为“独立学派”。
在井上哲次郎之后,日本阳明学在日本学术界取得了话语权。
三宅雪岭和井上哲次郎同为东京大学哲学科第一期的学生。
在1884年1月,以三宅雪岭、井上哲次郎和井上圆了等东京大学哲学科的毕业生为中心,组成了一个叫“哲学会”的组织。而高濑是井上的直系弟子,可以说这个系谱是他们三人共同炮制的。
一本杂志。《阳明学》杂志
从1896年开始,到1928年,先后有四种《阳明学》杂志问世出版,为日本阳明学运动提供了持续30年的学术平台。
1896年的《阳明学》发刊词这么写道:吾人在今日研究阳明学,不外乎为了心学修养,人才陶冶,但吾人发刊的本怀,却在于让天下的人们知道自己的本然任务,革新一代风纪,以裨益国家。
1912年(大正元年)的《阳明学》杂志卷首语:以国家来推行阳明之学,日本堪称楷模……所以我们可以断言,所谓阳明学不是支那之学,也不是明代之学,而是先帝陛下(也即明治天皇)之学。
这场社会运动,用《王阳明大传》作者冈田武彦先生的话说,旨在修正日本明治时代全盘欧化的极端状态,用传统文化再造日本人的精神,建立新的国粹。通俗地说,冈田武彦先生的意思是,在日本明治大正年代,日本媒体人和学者,通过日本阳明学运动重振了日本民族精神,树立了天皇权威,也带来了激进的军国主义思潮。
那么,从日本媒体人到学术界的人为何选择阳明学作为他们重塑民族精神,建立新国粹的学说呢?这一方面是日本传统里缺乏儒学这样的原生的学说,只能借助于中国儒学,而朱子学是江户时代的官学,作为被虚构出来的对立面的阳明学,就成了明治维新的原动力的不二之选了。
那么,日本学者是如何围绕着明治维新之后多年才创造出来的理论,去一步步完善体系呢。请接着往下看。
第一步
三宅雪岭并没有对阳明学和明治维新的关系进行直接的论证,他只说阳明学谱系的西乡隆盛学过阳明学。
第二步
1891年,德富苏峰称国民精神和民族主义是明治维新原动力,吉田松阴被认为是明治维新革命家,而吉田松阴是阳明学者佐久间象山的弟子,明治维新和阳明学挂上了钩。
第三步
井上哲次郎不仅创立了江户时代三大学派的体系,还虚构了在江户时代并不存在的阳明学派,作为朱子学的对立面存在。他按照辩证法的斗争原则,说江户时代朱子学是体制派,阳明学是反体制派。
他说:随着朱子学的兴起,与之相对的古学也气焰高扬,和紫阳异轨的阳明学也在意外的地方闪现,现出曙光,打破了单调一趣之敝。所以阳明学突然遭受厄运。信奉朱子学的林罗山受聘于德川氏,三百年间以来朱子学成为官府的教育主义。是故阳明学一开始便受到官府的猜疑,宽政以后更受压抑。
总之,经过这几个学者的共同努力,日本江户时代的三大学派就此树立起来了,而日本阳明学社会运动通过以井上哲次郎为首的学术虚构,再结合《阳明学》杂志30年的传播推广,在1920年代的日本,“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
梁启超,章太炎,张君劢,朱谦之等中国学者,将“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观点先后带回了中国,带动了国内阳明学的新的热潮。在这个过程里,孙中山先生前后认识的转变显得尤其珍贵,不仅是对日本阳明学虚构学术历史有警惕和质疑,也对知行合一这个学说本身表示了质疑。
在日本,这个观点始终只在某些小圈子里被人传播,在主流的历史和政治思想史里,并不受欢迎。至于日本为何在近代会跟中国走出了不同的道路,日本学者丸山真男1952年出版的《日本政治思想史》则是这么说的:徂徕学把朱子学中属于统一法理的自然法(“天理”)与社会秩序分离,使封建制度失去了自然法的永久保障,同时将伦理与政治分离,为道德修养的私人化和政治化铺平了道路。
丸山真男认为,日本的近代化之路,是日本学者从朱子学(日本儒学的泛称)里新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中国的道路,这条路中国人在清朝灭亡之前从来没尝试过,天人分离,道德和政治分离,自然和道德秩序分离。而江户时代的荻生徂徕,则创造性的超越中国舶来的儒学,而这些非天人合一的学说从18世纪之后和日本从荷兰借鉴来的近代科学和制度融合,为后来的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
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在于论是非。几个月前写的王阳明的文章,引来诸多粉丝前来讨伐,不少人留言说阳明学曾为日本打开了近代道路云云。我想与其陶醉于这个幻觉之中,不如真正地去厘清下日本的历史和思想史,是不是被某几个日本学者带进了沟,那可是日本狂热军国主义时期炮制的理论,这个社会运动及之后的战争侵略后来给亚洲人带来了多少灾难,怎能轻易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