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不暗 | 六祖慧能是怎么炼成的
广州光孝寺六祖像
0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的这首诗,1000多年来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不管是从文学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是经典。
禅宗对中国人的影响,细微而深远。他们提倡,行住坐卧都是禅,应机接物皆是道。从唐以来,开始从知识分子阶层影响到大众,继而影响和塑造着唐宋之后历代的文化。
就我身边的例子,一个老大哥,十几年前很激动地跟我们说,他注册了一个商标,“无一物”,果不其然,在后来恒大足球队的比赛中,无一物的大牌子始终矗立在天河体育中心里,八冠王的时候还作为官方指定品牌风光了一把。
慧能作为禅宗真正的创始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出身岭南的村夫,与母亲相依为命,文盲一个,听街边人读金刚经,就远赴湖北黄梅欲拜弘忍为师,在锥米房呆了八个月,因弘忍认可他的偈句,深夜传授金刚经,并将象征法嗣的袈裟授予他,护送他连夜出逃,在岭南潜伏15年后,于广州法性寺重新出山,并留下了“非风动,非幡动,是仁者心动”的典故。
《坛经》里记载的慧能的故事,极具诱惑力和侵略性:一个从小砍柴的文盲,第一次站在弘忍(当时已是大德)面前,就面无惧色地说,人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这是何等的天资。
中国人最熟悉的两个高僧,一个玄奘,一个慧能,两人在学术上影响知识分子,但在民间层面,他们的形象主要是文学层面的,前者以《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学里的经典形象,慧能及禅宗则是通过历代弟子以及《五灯会元》类文学的故事,持续占领民众的心智。
早在胡适之前的学者沈曾植就考证过如下几个问题:
1. 从达摩到弘忍的禅宗信奉楞伽宗的历史;
2. 他发现的《法如行传》,弘忍传衣钵,既不是北宗的神秀,也不是南宗的慧能,而是嵩山的法如。
在前人的基础上,胡适开始了中国禅宗史的考据工作,依据他在英国、法国、日本查证到的资料,胡适集中于以下几点做考证:
1. 坛经记录的慧能生平是否属实?
2. 神会在慧能及禅宗南宗的兴起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 神会为何在之后的禅宗历史中消失了?
胡适开启的中古禅宗史的研究路径,是有开创性的,“他有关菩提达摩见梁武帝故事为“滚雪球越滚越大”,《坛经》从敦煌本到明藏本字数越来越多是“禅宗和尚妄改古书”,以及中唐禅宗编造系谱常常是“攀龙附凤”的说法,给后人相当深刻的影响”(葛兆光语)。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杜继文的《中国禅宗通史》,葛兆光的《中国禅思想史》都还是沿着胡适开创的范式在研究。
那么,神会及之后的禅师在慧能作为禅宗的开创者层面都做了哪些事,从而开启了禅宗的南派革命,带动了后来1000多年的佛教中国化的转向。我们一一来还原下。
一 革命从重塑法统开始
在神会参加河南滑台无遮大会之前,唐朝官方认定的是北宗神秀及弟子普寂、义福的派别。历史上真实的神秀,不像《坛经》里描述得那么落寞,他是“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在西安及洛阳开坛讲法,门下徒弟云集。
神会在滑台踢馆时,神秀已经作古多年,义福也已去世两年,普寂老去。神会公开宣称:我今日设无遮大会,庄严道场,不为功德,只为天下学道之人,定宗旨、辨是非!
神会在踢馆时喊出了石破天惊一语:达摩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
但当时的神会只是河南的地方和尚,影响力尚未渗透到京城。只是当时北宗已没有能跟他口才相抗衡的和尚,他又各地传法多年。
机会终于出现在安史之乱后,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神会帮助朝廷出卖度牒,收取香火钱,充实了国库。
神会因在战乱中为朝廷筹得一笔可用于收拾叛军的军饷,在平定之后,被唐肃宗诏入宫中供养,北宗翻身的机会从此到来。
神会也借此机会,为南宗做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
1. 请名将郭子仪出面,申请为菩提达摩初祖立谥号;
2. 请节度使韦利出面,奏请朝廷,为慧能六祖供养传法袈裟。
第一件事,神会开启了禅宗法统的溯源,在他之后,这种溯源直通古印度二十八代,到迦叶到释迦摩尼。后代徒孙整理的禅宗史,每代都有四句五言偈句传给后人,胡适不禁感叹,这么整齐,不免让人怀疑有后人整理的痕迹。
第二件事,通过朝廷官方认定,慧能是禅宗六代传人,取代了神秀。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种跨国度跨种族的认祖模式,在近现代的革命运动被借鉴。
神会也因此被认为是禅宗的圣保罗。更有甚者,认为他是禅宗南宗实际的开创者。
二 革命要从宣传层面传播核心理念
《坛经》敦煌版本的作者,究竟是法海及弟子,还是神会,至今都还在争论,印顺和钱穆不认同胡适的结论,认为不可能是神会所作。
抛开这些争议不谈,神会在宣传层面做对了哪些事,而开启了这场争夺法统的革命呢。
神会有四度被逐和被招的经历,大凡成功人士都有这种几起几落的坎坷命运。但他在北方传法过程中,赢得了大批信众以及文人和政界朋友的支持。最早为慧能写传的是诗人王维,王维有诗佛之称,他从北宗转向南宗,直接受了神会的影响。王维在文章里直接说,慧能得了祖师袈裟,并为神会抱不平:说他被逐被整是“抱玉之悲”。王维的行为还影响了杜甫,他在诗里写道:门求七祖禅。七祖说的就是神会。王维不仅是文豪,还是朝廷命官,他亲自为慧能作传的意义非同凡响。
此时慧能的名声已经随着神会传法而在朝野传播。而神会在唐朝官方的地位更是扶摇直上,他死的时候被谥为真宗大师,公元796年,神会死后34年,朝廷立菏泽大师(神会)为第七祖。公元815年,宪宗皇帝追谥慧能为大鉴法师。
禅宗南宗从此成为中国佛教的正统,并将北宗神秀一脉赶出了历史舞台。
但事情还没完。官方地位是树起来了,占领心智的传播革命如火如荼。
神会找当世文学家为慧能立传树碑的事迹感染了后世的信徒。在神会死后半个世纪左右,岭南的信徒们先后找柳宗元和刘禹锡为慧能作碑。
柳宗元给慧能做碑,《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其教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耕耘,本其净矣。
刘禹锡的《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这么写道:一言顿悟,不践初地。五师相承,授以宝器。宴坐曹溪,世号南宗。
不仅是这些向佛的官员和文人树立了慧能的地位,就是当时排佛和融佛的韩愈及李翱师徒,在南派禅宗兴起的这百年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理念传播从古至今都有如下的特征:不怕你骂我打我,就怕你屏蔽我。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只会加剧信仰的传播和渗透,这在今天都有现成的案例。
三 革命需要传销式的裂变
传销裂变并不是贬义词。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就被当代传销所借鉴。一个宗派从无到有,到开枝散叶,没有裂变是无法形成信仰的革命的。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不管是形容达摩后的五代,还是禅宗南宗的五家,都确证了一件事,禅宗是中晚唐最大的观念运动,也是中国2000多年思想史上的最大运动之一。
神会晚年的地位上升,直接带动了慧能为创始人的南宗的瞬间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各个之前和慧能无关联的宗派开始寻宗问祖,一时都积聚到慧能名下。
公元775年之后,禅宗各派开始了大汇合,要跟刚死不久的神会扯上关系比较难,但经过了安史之乱,传统秩序瓦解,兵荒马乱,禅僧们又是游走于村野江湖,这为各派和慧能搭上关系提供了时代的可能。虽然《坛经》和《菏泽神会禅师语录》里从未提到,但湖南衡山的怀让和江西青原的行思,在这个阶段挤进了禅宗南派的阵营,从此开启了五家七宗的禅宗脉络。
到神会的再传弟子宗密梳理禅宗的派别的时候,禅宗的各个派系已经从法统和精神上都找到了跟慧能的关系,从神会击败北宗,确立南宗的正统地位,到宗密将禅宗梳理为十大宗派三大主流,短短几十年间,禅宗南宗一统江湖,信徒遍布大江南北,乃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发动灭佛运动,可见中晚唐禅宗的运动是如何火热,乃至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四 革命需要后来者
一场认知革命,除了创始人的颠覆式理念,还得有官方的认定,基督教和佛教在壮大的过程里,无一例外得到了权力的推崇,比如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但仅此是不够的,知识分子及信众的支持和经济层面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是很关键的因素。
弘忍之后的禅宗大致分为三派,京禅,理禅和农禅。而真正开枝散叶的是从弘忍开始的农禅,它一方面解放了印度坐禅的束缚,行住坐卧皆是禅;另一方面,从百丈怀海之后,农禅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所有僧众参与劳作,不作不食,这种经济层面的独立改变了印度式佛教靠乞讨和供养的模式,禅门可以独立生存。百丈怀海更是将农禅制度化,代代相传。
在义理方面,宗密之后的集大成者是五代末的永明延寿,他对中国佛教做了集成式的归纳梳理,并将净土宗和禅宗做了合流,从此之后,不仅在现实层面,而且在义理层面,禅宗独步天下,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的衰弱,以及先行消亡的法相宗,禅宗开创的一心二门+顿悟式的哲学,成为了五代及宋之后中国思想层面的主流,即使宋明理学跨度达500年之久的儒学复兴运动,均没有跨越这个范畴。
在禅宗的思想体系里,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知行合一,都有类似的表述,只是后来被宋明理学的学者们通过儒家的语言转译出来。即心即佛,烦恼即菩提,禅宗这些开创性的观念,倡导在入世中修出世之行,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不可阻挡的魅力。而明心见性、顿悟的认识论,对于文盲为主的普通民众,更是一剂乱世中的神药。它带来的观念运动,几乎不亚于欧洲的新教改革。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禅宗动用了各种修饰和嫁接手段,从印度的二十八代,到达摩西来的五代,再到慧能的生平,再到层累制地通过宋元明历代僧人的添加,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禅宗史。
广州光孝寺六祖碑
慧能的生平各说不一,弘忍的传法和传衣的真实性,都藏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胡适及其他学者的学术考证,不敌佛教界的传法,以及民间流传千年的说法,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坛经》的版本,从最早的敦煌本,到惠昕本、契嵩本,以及明朝流行的越来越厚的宗宝本,各家各派都力图在上面留下痕迹。由此,传承变得诡异,脉络互相冲突,源头众说纷纭。
顿悟在后世被不断地神秘化,什么机锋啊,话头啊,以及沉默和棒喝。历代僧人留下的公案,则让人愈加迷糊,到底谁说的才是佛祖意。
回到慧能这,迷和悟,他说的也许是最简洁清晰的:迷是累劫,悟即须臾。
这句话里或许藏着佛教从印度到中国的千年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