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05年4月16日,东京,上野公园的樱花大开,年轻的流亡者宋教仁目睹了人山人海的盛况。这一年,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已经达到八千人。这一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集结在“中国同盟会”旗号下的中国人,则在东京悄悄开始了创立民国的伟业。“新名词、新术语,裹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学问,狂风暴雨,排空而来,铺天盖地,无处不在,搅得出版界、教育界、新闻界、学术界沸沸扬扬,面貌大变……”在东京重造中国,是那个时代一部分中国人的梦想,其中就有宋教仁。在作者看来,“回到宋教仁,就是回到建设共和政体的起点上。”
读到这篇文之前,刚刚看到贺卫方的文。两者都是谈民国成立前的中国。很有趣。
读这篇文之后的一个感叹是,这篇文中的革命党人,从孙中山到宋教仁到陈独秀到鲁迅,这一众人谈中国的前途大都是夸夸其谈,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懂行、有真知灼见的严复则没什么影响力。)
鲁迅居然也认为党军的建立和运营是中国之福,似乎没听说过、更不理解“一党之私”意味着什么。相比之下,贺卫方文中所说的满清末期的一些官员对中国的现状和未来的认识倒是要平实、扎实、到位多了。
https://substack.com/@bostonreviewofbooks/note/p-165258642?r=n4iee&utm_medium=ios&utm_source=notes-share-action
可以分享賀卫方的文章嗎? 謝謝。
读到这篇文之前,刚刚看到贺卫方的文。两者都是谈民国成立前的中国。很有趣。
读这篇文之后的一个感叹是,这篇文中的革命党人,从孙中山到宋教仁到陈独秀到鲁迅,这一众人谈中国的前途大都是夸夸其谈,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懂行、有真知灼见的严复则没什么影响力。)
鲁迅居然也认为党军的建立和运营是中国之福,似乎没听说过、更不理解“一党之私”意味着什么。相比之下,贺卫方文中所说的满清末期的一些官员对中国的现状和未来的认识倒是要平实、扎实、到位多了。
https://substack.com/@bostonreviewofbooks/note/p-165258642?r=n4iee&utm_medium=ios&utm_source=notes-share-action
可以分享賀卫方的文章嗎?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