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半个世纪前,福柯说:在那时,神之死与人之消失同义,超人的允诺首先意味着人之死。当年这个震撼的论断,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了新的涵义,算法的精准控制,权力的全面统治,社会的严密监督,人的主体性消失,自由和尊严面临无孔不入的冒犯。人之死,不仅仅是哲学命题,而是现实的长久困境。本文为西门不暗专栏。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忍受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规范,至今仍然如此。这位一本正经的女王还出现在我们性经验的徽章上,矜持、缄默和虚伪。”
今年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去世40周年,纪念福柯此起彼伏。巴黎奥运开赛以来发生的观念争议,让这个LGBTQ+的先行者再次浮出海面。不管是争取平权的女性主义者,还是倡导性别流动的酷儿,或者同性恋者和异装癖群体,他们的价值主张里都可以看到福柯的影子。
福柯对当下的时代还有多少影响?个人感兴趣的是他的性理论,规训社会及全景式监狱的警示。在他生活的时代,规训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已经成熟,但还不像今天那么内卷而焦虑;全景式监狱还是工业化的技术,不像今天,已经是高度智能的摄像头,和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入口审查,智能化和精准的算法,体现着知识就是权力的威力。
PART 1 性少数派的主流展示
福柯说,“性自18世纪以来,第一次成为了一种伟大的政治话语。”而今天,这句话在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印证。LGBTQ+成为开幕式主题,是对传统性观念的一次颠覆,对福柯理论的一次致敬。
开幕式上,LGBTQ+群体的能见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是对多元性取向的庆祝,更是一场关于权力的较量。福柯在《性史》中提到,“性是权力发挥作用的领域。”在这场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性少数派如何将权力的剑从传统的手中夺回,并用各种造型拓展着真善美的内涵。
然而,这场庆典并非没有争议。我所在的多个微信群,为开幕式是否冒犯基督徒以及冒犯是否应该,争论至今。
有人指责这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亵渎,有人则欢呼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福柯曾警告,“权力产生阻力。”开幕式的争议,正是这种阻力的体现。尤其是基督徒和宗教组织,表达了他们的抗议,在他们看来,神是不能亵渎的。
权力不是单一的压迫者,而是一种流动的、生产性的力量。在巴黎奥运会的背景下,性少数派的可见度不仅是对传统权力的挑战,也是对新权力形态的创造。
在福柯看来,“人是权力关系的终端。”开幕式上的各种表演,是性少数派作为权力关系终端的一次自我宣言。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定义、被规范,而是要主动定义自己,规范世界。
在福柯的思想迷宫中,彩虹旗成为了一张通往自由的藏宝图。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被塑造为一次观念的革命。
性不是自然的,而是历史的。他的这句话,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性观念的演变,并非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是被历史、文化和社会力量塑造的结果。福柯的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朵,每一朵都代表了一种性观念,它们在不同的时代绽放,又在不同的时代凋零。
有人说,这是进步的象征,是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接纳和尊重。但也有人说,这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是对性观念的一种过度政治化。这种争议,就像是福柯思想花园中的一场辩论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喜欢的花朵辩护。
权力关系是复杂的,它不仅仅是压迫和抵抗,还包括了生产和转变。在巴黎奥运会的LGBTQ主题中,我们看到了性观念的演变,但这种演变并非没有代价。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译者: 张廷琛 / 林莉 / 范千红
出版年: 1989-1
PART 2 人人规训的健身房
在《规训与惩罚》中,他提出了“规训社会”这一概念,将现代社会比作一个巨大的健身房,每个人都在无形的规矩下塑造自己。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监狱的诞生
原作名: Surveiller et punir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出版年: 2003-1
想象一下,你走进了一家健身房,墙上的标语写着“塑形自我,成就未来”。这不仅仅是对肌肉的召唤,更是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呼唤。福柯如果还在世,他可能会说,这就是规训社会的缩影——一个通过各种机制塑造和规训个体的社会。
规训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约束,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内化。今天,这种规训在学校、工厂、公司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被告知要成为“有用”的公民,学习“有用”的知识。社会系统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将这些原材料加工成社会需要的形状。
但是,福柯的健身房并不只是学校和公司。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轰炸,这些信息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和价值观。自媒体平台的算法,就像是健身房里的私人教练,它们知道我们的喜好,不断推送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规训成算法想要的样子。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规训,并且有能力去选择和改变?在教育中,我们是否能够超越应试教育的框架,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自媒体的浪潮中,我们是否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被单一的声音所左右?不管是微信公号还是视频内容,偏见的影响力都远大于平衡性的观点,权力系统制造的谣言能满天飞,有识之士的言论遭受系统的压制,大众的漠视。这些是福柯生前所未遇到的问题。在今天,让悲观者悲观,让无力者无力。
PART 3 全景式监控的时代
全景式监狱理论,为理解当下时代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在这个由摄像头、网格化管理、互联网管制等手段构建的监控网络中,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生活在无所不在的目光之下。
监控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权力的行使方式。在《监狱的诞生》中,福柯描述了全景式监狱如何通过持续的可见性来实现对个体的控制。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这种控制以更为高科技的形式存在,从街头的摄像头到网络的关键词过滤,无不体现着权力对个体的微观管理。
然而,权力并非不可逾越的高墙。在他的视角下,权力是流动的、可变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意味着,即使在看似严密的监控之下,也存在着变革和抵抗的空间。但个体的抵抗在系统的全面监控下,还能有多大的效果,前景是悲观的。福柯时代的观念,在今天还能生效吗?至少是大打问号的。
福柯鼓励批判性思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和质疑,不盲目接受被监控和被塑造的现实。通过批判性地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监控背后的权力机制,从而找到应对和适应的策略。规训社会的体系,把批判性思维作为异端来处理,这导致“无思”而粉红的一代在扩散和蔓延。
福柯乐观强调个体的能动性,即使在监控之下,也并非完全被动。通过创造性地利用技术和法律手段,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隐私和自由。例如,使用加密通信工具、关注网络安全法规等,都是个体抵抗监控的方式。但无孔不入的技术手段,让个体的抗争变得微不足道。
在面对监控现象时,福柯认为可以通过公共讨论、社会运动等方式,推动社会对监控权力的反思和制衡。但在当下,福柯认为可以通过个体抗争和社会行动的方式,从可预期的未来来看,不具有现实的操作性。韩秉哲把互联网时代的这种全景监控模式称为数据极权主义。
全景式监狱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当下监控现象的框架。在此之下,自由和尊严,成了可疑的观念。
PART 4 复杂的个人生活
福柯个人的感情生活是复杂而深邃的。他公开的同性恋身份和他的哲学探索一样,挑战了社会对性取向的固有观念。他与丹尼尔·德菲尔(Daniel Defert)保持了20多年的同性伴侣关系,两人的关系被描述为充满激情,有时表现为爱情,但始终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纽带。福柯的性取向和他的哲学思考紧密相连,他认为“性活动不是一种罪恶,它展现了各种可能罪恶的永恒中心”,这种思想在他的著作《性史》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福柯将人的生命视为一件有待完成的艺术品,这种生活哲学在他的著作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
福柯的生活像作品一样充满争议。他在性行为上的冒险,反映了他对生命极限体验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命、死亡和欲望的哲学思考。
虽然在40年前离世,但他对当下的影响却如影随形。在今天,无论是在性少数派权利的争取、个人隐私的保护,还是在对权力系统、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思考中,福柯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现实虽然无力,还有隐微的烛光。
福柯的遗产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激发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持续质疑和反思。
半个世纪前,福柯说:在那时,神之死与人之消失同义,超人的允诺首先意味着人之死。
当年这个震撼的论断,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了新的涵义,算法的精准控制,权力的全面统治,社会的严密监督,人的主体性消失,自由和尊严面临无孔不入的冒犯。人之死,不仅仅是哲学命题,而是现实的长久困境。
只是引用一些福柯的话,但是背后的逻辑及其所以然语焉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