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hong Cheng | Discourses of Race and Rising China (Mapping Global Racisms)
Discourses of Race and Rising China(Mapping Global Racisms)
by Yinghong Cheng (Author)
ASIN : B07NGH6NDF
Publisher : Palgrave Macmillan; 1st ed. 2019 edition (February 6, 2019)
Publication date : February 6, 2019
Language : English
File size : 1140 KB
Text-to-Speech : Enabled
Screen Reader : Supported
Enhanced typesetting : Enabled
X-Ray : Not Enabled
Word Wise : Enabled
This book is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racialised nationalism in China, exploring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 tensions, and connecting it to other forms of global racism. The growth of this discourse is contextualised within the party-state’s political agenda to seek legitimacy, in various groups’ efforts to carve their demands in a divided national community, and has directly affected identity politics across the global diasporic Chinese community. While there remains considerable debate in both academic literature and popular discussion about how the concept of ‘race’ is relevant to Chinese expressions of identity, Cheng makes a forceful case fo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biological and familial narratives of descent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nationalism today.
Grounded in a strong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substantiated with rich materials, Discourses of Race and Rising China will b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racism, and will appeal to academics and students of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ians of modern China, and those who work in the fields of critical race, ethnicity, and cultural studies.
Editorial Reviews
From the Back Cover
This book is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racialised nationalism in China, exploring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 tensions, and connecting it to other forms of global racism. The growth of this discourse is contextualised within the party-state’s political agenda to seek legitimacy, in various groups’ efforts to carve their demands in a divided national community, and has directly affected identity politics across the global diasporic Chinese community. While there remains considerable debate in both academic literature and popular discussion about how the concept of ‘race’ is relevant to Chinese expressions of identity, Cheng makes a forceful case fo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biological and familial narratives of descent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nationalism today.
Grounded in a strong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substantiated with rich materials, Discourses of Race and Rising China will b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racism, and will appeal to academics and students of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ians of modern China, and those who work in the fields of critical race, ethnicity, and cultural studies.
About the Author
Yinghong Cheng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Delaware State University, USA.
《種族觀念與崛起的中國》 簡介
這本書由英國Palgrave Macmillan公司出版於2019年,是近幾十年來國際學術界唯一從種族觀念的角度討論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專著。出版五年來受到很多學者引用,google scholar 统计已有近八十次。出版社上半年要求我考虑出增订版。
從文獻的角度,和此書類似的有馮克《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英文初版1992,大陸中文版1999)和奇邁可《成為黃種人》(英文版2011,大陸中文版2016),但此二書的論述和當代中國民族主義(自1980年代以來,尤其是2000以後)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發展關係不大。本書從這個角度是對它們的發展和補充。
本書的基礎包括我自己發表的很多文章,英文的學術論文有2011年發表於國際著名中國研究刊物、英國的《中國季刊》上的有關中國人的非洲和黑人觀的論文(“From Campus Racism to Cyber Racism”,從校園種族主義到互聯網種族主義)和2017年發表於國際亞洲研究旗艦刊物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的論文“Is Peking Man Still Our ancestor? Genetics, Anthropology and Politics of Racial Nationalism”(北京猿人還是我們的祖先嗎?基因、人類學和種族民族主義政治)。這篇論文收到編輯部的重視,列為當期雜誌的首篇。 關於這個話題的中文文章我有近十篇,在此不一一列舉。
本書意圖通過歷史的考察和現狀的分析回答一個有關當今中國的重要問題:中國大陸民族主義情緒為何呈現出持久、普遍、極端甚至狂熱的趨向?作者的答案是和世界近現代歷史上曾經崛起的帝國或者霸權一樣,在狂熱民族主義和民族自大的背後,是對自己族群歷史獨特性和文明先進性的迷信,更深一層,則是對自己族群作為一個種族的自我崇拜。狂熱民族主義在邏輯上必然導向種族主義。有這樣一個種族,才會有這樣一個文明和這樣一個歷史。民族利益訴求、文明先進性和歷史獨特性這些話語離開了種族自信和自我崇拜,在邏輯上都是不徹底的。
本書要矯正一個對種族主義的誤解。很多人誤認為種族主義就是對特定族群的歧視、隔離和迫害,總之是施於他人的行為。所以當他們聽見種族主義的指責時首先想到的是特定的被害者,尤其是制度性的暴力性的行為。如果一時找不到這個特定的明顯的被害者,他們就會懷疑否認種族主義的存在。但是種族主義是把人類各族群按照本質性的優劣來區分的等級制度,所以沒有對自己種族優越性的迷信,就難以產生對特定族群的排斥。只要有了種族性的自我崇拜,產生一個特定的被迫害種族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處於自我崇拜階段的種族主義,在西方和殖民主義同時產生,在德國和日本則分別表現為納粹上台前和舉國體制形成前的激進民族主義意識形態。
其次,最極端徹底的種族主義,是認為自己和所有人—而不是特定種族--都不一樣,把全人類都視為種族意義上的他者。這種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確實不一定有特定的歧視對象,很可能是隨時勢的演變而出現的不同對象。
其三,種族主義常常以被迫害、被歧視、被排斥的苦主身份出現,聲稱自己作為優秀種族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受到其他優等種族的排斥,甚至是劣等種族的欺凌。所以身為苦主,種族主義者更不會承認自己是種族主義者。
由此出發,本書認為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核心是它聲稱中華民族是人類優秀種族,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有自己獨立的起源,在文明發展進程中從未中斷,在人類交往和融合中從來就是同化外族而非被外族同化,在國家型態上很早就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格局,它的族群凝聚力格外強大,甚至海外華人也可以將自己的種族身份置於歸化國的國民身份之上,等等。但是這個優秀種族在近代以來備受其他優等種族的歧視和欺凌,一度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今天它鳳凰涅槃,其民族復興之根本動力是種族優越性,但這個優越性不但得不到世界其他種族的承認,在各種外部打壓和限制下反而有可能再一次面臨種族存亡的危機。
更進一步,中華民族的種族優越性體現於其成員的生理和體質特徵,“中國人”有“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他們都是“炎黃子孫”,從祖先開始他們就在這塊“黃土地”上繁衍。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2002-2012)李長春的文章,“中國人”在古人類進化過程中最早學會直立行走、最早使用語言、最早使用火,所有這些導致了他們今天在生理和體質上不同於世界其他人種。某些看似薄弱甚至退化的功能,例如咀嚼和消化,例如上肢的長度不如其他人種,例如體味比較淡,正是他們的祖先最早有意識地進化的證據。美國前總統川普2018年訪問中國時,習近平特意在故宮舉行歡迎儀式,習告訴川普:中國人有黑眼睛黃皮膚,我們是“龍的傳人“。
這一類種族主義的觀點,在今天的中國大陸和很多海外媒體中可以說非常普遍。從執政黨意識形態的宣傳、國家制定的歷史教育、文藝作品和大眾參與的有關民族主義和有關“中國人”身份的討論,到對其他國家族群問題的觀察和評論。最後一點,即對國際問題的觀察和討論尤其值得關注。中國種族主義思想是跨越政治意識形態光譜的,對待國內政治問題上的左派和右派可能是同樣的種族主義者。近些年中國大眾媒體包括微信和其他社交傳媒都對西方國家的“政治正確性”憂心忡忡,他們認為“政治正確”導致以白人為主體的人口和文化結構的衰變,西方在“白左”們的推動下走上文明衰退的不歸路。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西方的衰落就是中國的機會,應該是好事。但是,身為種族主義者,這些中國人認為西方白人也是優秀種族,西方文明在他們看來就是白人文明。身為同樣優等種族的他們對西方白人的命運產生了惺惺相惜的帶入感,從而對西方白人基督教文明被有色人種的異教徒入侵痛心疾首。
這個種族主義意識形態也是大漢族主義,上述所有文化和文明的“優秀品質”和體質生理特徵都主要表現為漢族的祖先、歷史和漢人的種族特點。儘管官方宣傳對某些具體話語和用法有所限制,但總體來說大漢族文化例如“漢服”等等在流行文化中佔壓倒優勢。
在國家政治層面,中國種族民族主義認為“中國人”優秀的種族品質是中國特殊性的內核,是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基礎。“中國”之所以和世界各國都不一樣,普世價值和規範之所以不適合中國,根本上是因為“中國人”作為人類族群就與眾不同。它認為面對崛起的中國,今天的世界應該承認和接受這個基本事實。
本書包括下列各章:
Call a Spade a Spade (意為實事求是,直面中國社會也有種族主義這個事實)
概述種族主義的定義及其在今天中國的主要表現
Two Blacks and One Yellow: Race in Pop Music “兩黑一黃“(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介紹80年代從流行音樂尤其是台港流行歌曲中的種族概念是如何在大陸獲得歡迎的,分析為何是大陸以外的華人文化圈最早產生有關“中國人”的種族主義觀念
Is Peking Man Still Our Ancestor? 北京猿人還是我們的祖先嗎?介紹和分析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有關人類進化的基因科學討論在中國時如何動搖了“中國人”的祖先有五十萬年以上歷史的種族神話,中國基因科學家先是否定了北京猿人是中國人的祖先的種族主義神話,但此後很快又構建了一個中國人具有自己獨特基因的另一個神話。
Discovering China in Africa: Race and the Chinese Perception of Africa and Black Peoples 在非洲發現中國:種族觀念和中國對非洲以及黑人的種族主義想像
這一章考察了自唐朝以來的歷史,指出中國歷史上早就有三種外族奴隸:崑崙奴(黑奴)、胡姬(白人歌舞女奴)和高麗婢(朝鮮家庭女奴)。他們來到中國是通過軍事征服和奴隸貿易,絲綢之路就是奴隸貿易之路。他們在中國的身份是由其族群(種族)和性別特徵決定的,崑崙奴的深膚色就是其奴隸的象徵,胡姬的白膚色也是其奴隸的象徵。這種把外貌和生理特徵本質化為沒有人身自由的外族人的觀念,比西方社會出現得早。這一章也分析了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中國民族主義話語中非洲和黑人的意義。
Racism and Its Agents in China 種族主義在中國的代言人
這一章分析當代中國社會中形形色色的種族主義言論和它們背後的社會集團,從官方到民間,從漢服運動到對西方白左的批判和眾多川普崇拜者。
The “Red DNA”: How Discourses of Class and Race Integrate 紅色基因:階級話語如何於種族話語融合
這一章進一步分析中共官方如何從強調出身成份的階級話語演化到強調生物生理特徵的種族話語,二者的聯繫何在。
除了以上6章,我在去年劍橋大學出版社的Modern Asian Studies 上發表了一篇論文“Taiwanese DNA vs. Chinese DNA”, “台灣基因對抗中國基因”,分析自1990年代後期至2010左右,台海兩岸的基因科學研究和公共討論是如何受到各自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並參與了各自國族身份的構建。這篇論文可以單獨成為一章,也可以縮短成某一章的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