蛭田圭(Kei Hiruta)丨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作者: [日] 蛭田圭(Kei Hiruta)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汉唐阳光
副标题: 自由、政治与人性
原作名: Hannah Arendt and Isaiah Berlin : Freedom, Politics and Humanity
译者: 孟凡礼
出版年: 2024-9
页数: 480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非常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最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激情,首次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今天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第一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特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争议,他们在1967年的会议上最终错过彼此接触的机会,以及伯林在阿伦特死后对她的持续敌意。蛭田圭将政治哲学和思想史融为一体,研究了同时将阿伦特和伯林联系在一起并造成分裂的关键问题,包括极权主义的性质、邪恶和大屠杀、人类主体和道德责任、犹太复国主义、美国民主、英国帝国主义和匈牙利革命。但是,最重要的是,阿伦特与伯林在一个关乎人的条件的核心问题上存在分歧:自由意味着什么?
【编辑推荐】
1. 同样是犹太裔,同样都是客居他乡,为何伯林对阿伦特有着“终生的仇恨”? 谁憎恨谁,为什么?有很多很好的细节;蛭田圭非常详尽地记录了伯林和阿伦特的冲突。
2. 蛭田圭本书的目的是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冲突——从专业、人格、政治几个角度理解——并阐述他们各自的政治理论方法存在的一些差异。书的调子是周密而平静的;书写之清晰令人佩服;蛭田无疑提供了一个公正而详细的年表,梳理了阿伦特/伯林的相遇以及伯林的各种敌意表现。
3. 蛭田圭本书还考察了伯林和阿伦特各自选择的国家跟他们思考的关系,这个视角很有意思。
4. 随书附赠汉娜·阿伦特或以赛亚·柏林肖像藏书票一张,即两种随机发一种。
【名家推荐】
蛭田圭在这本书中以平衡而又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两位开创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犹太人,都是极权主义的反对者,他们本应彼此钦佩,却被一种敌意分裂,这种敌意暴露了20世纪德国哲学和英美哲学之间以及进步和自由传统之间的断层。
——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 加拿大历史学家、《伯林传》作者
蛭田圭在这本大著中做出了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他将思想史和政治理论相结合,重新构建了汉娜·阿伦特和以赛亚·伯林的相遇,在讲述两位主人公苦涩的互动经历的同时,提炼了他们关于人性、自由和极权主义的一般理论主张。出色的构思和行文,使这本书成为跨领域研究的天赋之作。
——萨缪尔·莫恩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是第一本专门致力于阿伦特和伯林相遇细节的著作,它平衡而有见地,澄清了伯林对阿伦特强烈反感的历史之谜;成功穿越了艾希曼之争的险滩,探讨了伯林和阿伦特对帝国主义和他们各自第二祖国的看法。
——塞拉·本哈比 耶鲁大学尤金·麦耶政治学与哲学教授
这本重要且文笔优美的书以阿伦特与伯林的个人和理论冲突为中心,将历史背景与现代政治理论中的问题融为一体。它优美的风格和语言,适合任何对阿伦特、伯林或冷战思想背景感兴趣的人阅读。
——克里斯蒂安·J. 埃姆登 莱斯大学人文学院政治思想史教授
一部杰作,它阐明了现代政治思想的两位代表人物之间的棘手关系。蛭田圭以一流外科医生的精准和优秀小说家的雄辩,剖析两位犹太流亡者和自由捍卫者如何以相互冲突的方式对他们所处的灾难性时代做出了回应。他还细致入微地探究了两位主人公彼此的怨恨(伯林)和冷淡(阿伦特)。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调动了思想史和政治理论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琼·考克 曼荷莲学院政治学名誉教授
作者简介
蛭田圭(Kei Hiruta)
东京外国语大学哲学讲师。曾任丹麦奥胡斯大学奥胡斯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兼AIAS-COFUND 研究员。
译者
孟凡礼
1980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代表译作有:《论自由》、《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1929—1937)》(合译)等。
目录
第1章 引论 001
第2章 “眼中钉” 015
敌意 017
汉娜·阿伦特的生平 018
以赛亚·伯林的生平 021
对话犹太复国主义 023
形而上学的自由联想 038
纽约的“内战” 055
俄国革命研讨会 071
“生前是,死后也是” 075
第3章 自由 079
术语及区分 084
伯林的自由理论 088
阿伦特的自由理论 106
消极自由、政治自由与个性 132
结论 138
第4章 非人性 141
定义极权主义 146
集中营社会:阿伦特论极权主义 153
极权的心理:伯林论极权主义 173
结论 198
第5章 邪恶与审判 201
艾希曼神话 206
伯林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初看 211
程序上的反对 215
实质上的反对 233
结论 260
第6章 自由之岛 263
伯林的英国 268
争辩英国帝国主义 277
阿伦特的美国 291
争辩革命精神:美国1968 299
自由和/或民族主义:匈牙利1956 303
结论 321
第7章 结论 325
致谢 337
附录 343
缩略词表 347
注释 353
索引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