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滄桑:回不去的香港中文大學
ASIN : B0C5XGRM7N
Publisher : 左岸文化 (May 24, 2023)
Publication date : May 24, 2023
Language : Traditional Chinese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張燦輝,在中大求學、教書、生活三十餘年,2019年後,退休的逍遙生活不僅不可得,還因文賈禍,遠走他鄉。此生無法再進入母校半步的感懷,遂集結過去多年在中大拍攝的照片,回顧中大的美好時光,並走筆思考當下的問題──中文大學的立校精神、大學的獨立精神與學術自由、在暴政恐怖橫行下知識人如何自處、中文大學雕像傳遞的價值等等。
這本書不僅呈現山城大學昔日的靜謐優美與濃厚的人文關懷,也有張教授對2019年風起雲湧活動的觀察紀錄;不只是曾經身為香港中文大學師生者留念的圖文輯,種種彷若昨日的事件,也可供思考大學價值與精神的讀者參考。
作者介紹
張燦輝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研究院畢業,德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退休,曾任中大哲學系系主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現象學、西方哲學、愛情哲學、死亡哲學。任教中大哲學系時規畫兩門通識課程:「與人文對話」和「與自然對話」,引導年輕學子思考生命,在校園引起熱烈迴響。著有《我城存歿》、《異域》、《生死愛欲I:從希臘神話到基督教》、《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等。
目錄
前言
序:艱險不忘奮進/周保松
第一部山城滄桑
1.最美麗的山城大學
2.從開放兼容到恐懼噤聲
3.知識分子在香港
4.遵循不傷害古訓
5.大學排名與學術自由
6.大學與學術自由
第二部銅雕能言
1.中文大學的雕像
2.唐君毅先生雕像
3.勞思光先生雕像
4.新民主女神像與港版民主女神像
第三部山城人與事
1.香港人的校長: 沈祖堯
2.2019年9月到11月
後記
附錄1:「知識人」的反省/長明
附錄2:由銅雕能言說起/大埔山人
補記
序
前言
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令香港全面改變,中文大學如何置身事外?大學火車站前豎立超過十年的民主女神像在2021年底被剷除,學術自由等慢慢變成口號,中文大學也從此變成歷史。唐君毅和勞思光的自由人文精神已淪為純粹學術研究課題。真正的自由沒有了,大學還有什麼存在價值?
這本文章相集,緣起於2021年底因民主女神像被移除後的反應,我知道此生不能再進入母校半步,過去三十多年的情懷只能透過回憶和相片重現,是以將多年來拍攝中大的照片刋出,回顧中大美好的時光。
中大校園內所有雕像,是代表中大之為中大的精神。從孔子、孫中山、李卓敏、楊振寧、高錕、唐君毅、勞思光到民主女神像,全部是中大立校的精神象徵。香港其他大學沒有這麼多引以為傲的雕像。但似乎至今沒有文字相片全面陳述。
2019年從9月到11月在中大校園發生的事情,我靜態地將見到的景象拍攝下來。沒有衝突場景,沒有太多人物,但每張相片都告訴我,這些事情以前未發生過,以後也不會出現。
電子相集在去年中輯成。但2022 年 7月1日中文大學升旗儀式令我憤慨不已。我開始投稿在英國的傳媒《綠豆》,在其專欄《破土》寫第一篇評論中大的文章。幾個月完成十一篇文章。首六篇談中大學術自由,然後四篇細説中大戶外銅像故事,最後一篇談沈祖堯校長。
這本《山城滄桑》能夠出現,首先感謝《綠豆》專欄《破土》編輯的意見和文字修飾。當然最重要是感謝周保松的序言,是他鼓勵我以書籍的形式刋出這些文字和相片。
如果業師勞先生仍在世,他會如何看這幾年的事?他會回來2020年後的香港和重臨中文大學嗎?他生前鄭重告訴我,除非共產黨變了,也除非他自己變了,否則再不踏一步入中國大陸這片土地上。當然兩者沒有變。先生的教導銘記在心。
最後感謝長明學友寫了篇附錄,令我們更要反省「知識人」在危機時刻的責任問題。致謝大埔山人的附錄〈由銅雕能言說起〉,帶我們回到山城校園內,跟隨銅雕的視線望向校園裡的眾人,重新思索中大前賢的為人和為學之理想。保松、長明、大埔山人和我都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我們不敢忘記大學過去超過半世紀堅守學術自由的理念。儘管現在中大似全面淪落,散在世界各地的校友,必以2019年前中文大學為榮!期盼未來有一天大家回到「百萬大道」自由地高唱「手空空,無一物」和「榮光歸香港」!
《山城滄桑》電子和實體版能夠在台灣刋出,當然要衷心感謝左岸文化兩位編輯,黃秀如和劉佳奇女士的全面支持。同時向一位校友慷慨資助本書的印刷費用致謝。沒有他們,《我城存歿》和《山城滄桑》不可能在自由華語世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