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米蘭・昆德拉曾說:「慢的程度與記憶強度成正比,快的程度與遺忘強度成正比」。然而在流量時代,追逐時政熱點快速更新成為了流量密碼,一個追求深度的原創歷史頻道又該如何面對流量問題呢?
免費訂閱《波士頓書評》及相关事宜发送邮件:boshidunshuping@gmail.com,隨意打賞:Zelle,PayPal:boshidunshuping@gmail.com 用戶名:Boston Review of Books;長期支持請點擊下面訂閱,升級為付費訂閱。
1995年,66歲的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第一次用法語寫了一部小說《慢》,小說以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將18世紀與20世紀的兩個故事交織在一起:18世紀的故事取材於維維安・德農(Vivien Denon)的短篇小說《無明日之夜》(Point de lendemain),講述一段輕快、感官的愛情邂逅,強調緩慢的享樂與瞬間的美好;20世紀的故事則描寫了一群現代人物在一個法國城堡中的週末聚會,涉及愛情、政治、自我展示與現代生活的匆忙。昆德拉通過這些角色諷刺現代社會對速度的崇拜,以及人們在快速生活中迷失的空虛感。而這部小說的核心主題是「慢」:
「慢的程度和記憶的強度成正比;快的程度和遺忘的強度成正比。 」
("The degree of slowness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intensity of memory; the degree of speed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intensity of forgetting.")
在昆德拉看來,「慢」不僅是一種節奏,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深刻體驗,現代的急躁文化不僅讓我們失去了過去的美好和快樂,更是影響了我們的記憶、快樂與人際關係,「現代人急於展示自己,卻忘了自己是誰。」
或許不是很恰當,昆德拉小說裡的這兩個故事常會讓我想起現在海外中文自媒體的兩個代表:柴靜與王志安。他們兩人同出自央視新聞調查,差不多同時在海外開youtube頻道,但一個求慢,一個求快;一個求完美,一個求效益:柴靜更新頻率大約為每兩周一次;而王志安幾乎達到每日更新一次;當然,在訂閱量和總觀看次數上,柴靜也不如王志安,這在追求速度而不是深度的現代社會,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結果:因為在數位時代,新聞熱點幾乎就是流量密碼;而如今新聞的生命越來越短,熱點新聞在社交媒體(如YouTube、X)上的關注度通常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平均約48小時,這也不得不驅使媒體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也是許多流量賬號都喜歡熱衷於時政的原因。
在流量時代,李肅的深度歷史頻道(李肅Hi5第一頻道)似乎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注意到李肅,是十三年(2012年-2013年)前的歷史頻道《解密時刻》《禁忌史話》,在美國中文媒體欄目中,這幾乎算是唯一一個有深度的嚴謹的歷史欄目。後來這個欄目不知為何沒有了,有一段時間,李肅似乎也消失了。直到今年3月3日,柴靜在她的facebook上寫下一段文字:
我在Youtube上碰到别人做同样的选题,都会学习一下——不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同做一件事,最能看出别人下了多大功夫:有没有一手信息?信息的质量,密度和组织结构如何?信息背景是否准确,丰富? 目前为止,我最佩服李肃。
李肃是谁?我一无所知,只是一再撞上这个人。
采访志愿军战俘前,常成建议我看李肃的频道。采访李南央前,她建议我看李肃做的《李锐日记秘密》https://youtube.com/@hi5hi5?feature=shared 一个自媒体频道,一个主题,做70集的系列片,这个体量迎面给我一个深刻印象。
两个主题,他用的都是一手材料。李锐的口述浩如烟海散落各处,要分类,整理,编辑,爬梳清理因果和逻辑,这样的力气,前人没做过。一个人的口述史通常是线性的,受限于他的视角,李肃节目把几位关联人物嵌入经纬交织的历史,把背景拉开数十年,命运演变和冲突比照,格外深广。
我的节目上集播完,李肃这个名字又来了。 一位学者给我发了一张截图,5分17秒处我节目使用照片有误,那是李振盛在四清期间拍摄的照片。他知道自媒体没有资料库和事实核查人员,安慰我说:“多数观众可能不了解或者不在意。”但两天后,这位学者又发了第二张截图来,是《李锐日记秘密》节目。他们节目使用了同一张照片,但人家用对了。他说“李肃节目非常精确。他的志愿军战俘的节目中很多照片我都没见过。”
……
就这几行,就这一秒,要花多少时间和气力,又是多大的成本和收益,多数观众可能不了解或者不在意,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秒,是创作者的历史素养,媒体态度和审美标准。都是自媒体,别人做到了,我无话可说。
其實,柴靜說的《李銳日記秘密》系列,並不止70集,7月11日,李肅頻道發佈了最新一集82集,並還在持續製作中。根據胡佛研究所的資料,李銳日記一共有36測,內容從1935年到2018年,而李肅的《李銳日記秘密》系列節目從李銳八十三年的日記、書信、工作筆記和記錄中探索他親身經歷過的中共歷史,最新一集講到八十年代中期。李肅表示,這個節目會還將會持續做下去,直到講完李銳日記裡的故事。從2022年開始預計持續到2026年,這差不多是4年時間,這便是《李銳日記秘密》的速度,卻成為後人繞不過去的經典。
然而在理想與現實、完美與效益之間,似乎無法兼得。作為自費製作的《李銳日記秘密》,李肅頻道面臨一個流量問題。2022年4月16日《李銳日記秘密》開播的第一集,到2025年7月12日有515,879次觀看,李肅頻道從2019年開播到2025年7月12日有35.4萬的訂閱了,這似乎並不是一個小數字,若是加上時間,這樣的流量幾乎無法生存,因為做一集大約30分鐘的高質量有深度的歷史視頻,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起碼是兩周。這樣的速度顯然是格格不入於這個時間碎片化、閱讀碎片化、思考碎片化的快社會。
6月19日,李肅頻道推出新欄目【肅哥說】,決定嘗試時政評論欄目,蹭蹭流量密碼。6月30日,在播出第四集也是最後一集之後,【肅哥說】欄目關閉。因為在眾多時政欄目中,似乎並不在意再多一個,更重要的是,精力實在有限,不斷追蹤時政熱點必定要放棄深度,最關鍵的是李肅頻道發現,「 其實並沒有捷徑,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好節目是要慢慢磨出來的。」其實,昆德拉在小說中說過類似的話:
「在緩慢與記憶之間、在快速與遺忘之間,都有著秘密的連結。」
(There is a secret bond between slowness and memory, between speed and forgetting.)
但李肅的深度歷史頻道的生存依然是一個問題。這不僅是李肅的問題,也是海內外眾多做原創做深度的自媒體的問題,也是時代的問題。
必需插入的廣告:
點擊下面鏈接,用您的方式支持李肅的歷史頻道和波士頓書評。
李肅的深度歷史頻道:李肅Hi5第一頻道 捐款,加入春秋茶坊 業務合作事務請電郵:Hi5ChannelOne@gmail.com
免費訂閱《波士頓書評》及相关事宜发送邮件:boshidunshuping@gmail.com,隨意打賞:Zelle,PayPal:boshidunshuping@gmail.com 用戶名:Boston Review of Books;長期支持請點擊下面訂閱,升級為付費訂閱。
感謝分享,本來想寫評論,寫著寫著寫了篇《慢與快》發佈了 https://yixiuer.substack.com/p/rush-and-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