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拉金 |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作者: [美] 艾玛·拉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原作名: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译者: 王晓渔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280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等等。
美国记者艾玛·拉金重访了奥威尔 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 她试图为一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今日缅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作者简介
艾玛·拉金 Emma Larkin,美国记者,在亚洲出生和成长,后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缅甸语。她以曼谷为基地,对亚洲进行广泛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访问缅甸。
译者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于同济大学。
目录
前 言 001
第一章 曼德勒 007
第二章 三角洲 059
第三章 仰 光 105
第四章 毛淡棉 153
第五章 杰 沙 201
后 记 251
致 谢 255
新版后记 259
译后记 267
【活动实录】王晓渔×李静×庄秋水:今天,我们重读奥威尔
【嘉宾简介】 李静,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北京日报》副刊编辑。著有话剧《大先生》,批评随笔集《捕风记》、《必须冒犯观众》等。
庄秋水 《东方历史评论》高级编辑,专栏作家,腾讯·大家签约作家,出版作品有《三百年来伤国乱》《风入罗衣》等。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于同济大学。著有《雪夜闭门》《重返公共阅读》《知识分子的“内战”》等,译有《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王晓渔:接下来我们要谈谈另外一本书,叫《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我们一方面确实是觉得文学好像是无能为力的,是百无一用的。但是秋水说最能意识到文学和思想的力量的是那些君主,这是秋水在写清代文字狱时写到的。我说为什么那些君主们最能意识到文学和思想的力量呢?因为他们居然要禁止它,那就说明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太厉害了。反而是我们觉得这些东西不重要,没那么大力量。比如说读中国古典读到《孟子》的时候,我们读到孟子见梁惠王,君主见面就问他,说你可以帮我出点什么主意呢?孟子当然不是韩非子,不是李斯了,孟子就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就是说何必见面就谈利益这个东西,我们亦有仁义而已矣。问题是我读到孟子这一段,都觉得孟子太冬烘先生了。但是问题就在于像我这种观念轻视了思想的力量,是谁在乎思想的力量呢?反而是朱元璋这种君主,因为朱元璋把《孟子》读了很多遍,后面就把《孟子》删掉了三分之一。他充分认识到,原来《孟子》里面我们认为无力的仁义之类的东西,反而他觉得太有力量了。这是我所说的,重视思想的反而是我们说的君主。或者说有的时候手中握有极大权力的人,他们比我们还要看重文学、美学、历史和思想的力量,因此要加以禁止。
所以再回到奥威尔,在缅甸,至少在《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这本书所写的时候,奥威尔只有一本书翻译成缅甸文了,就是《动物农庄》。大概缅甸的有关方面认为是童话就给出版了。但是《一九八四》一直没有翻译成缅甸文,我不知道这两年有没有翻译。但是在缅甸的知识界,奥威尔依然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包括奥威尔本人也在缅甸生活过。所以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两位读这本书,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庄秋水:书里写缅甸有一个奥威尔读书小组,我是从这个想到《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四个人的读书小组,在一个庞大的无所不在的军政统治下,它有什么作用呢?它能怎么样呢?你们几个人读本书,发发牢骚又能怎么样呢?就好像我们面对一个社会事件,你在网上说一下又能怎样呢?有时候真的是长期在这种无力感之下,我们会这样想。但是其实你看,从这本书当中来看,它就像是众灯相聚,先点亮一盏灯,然后慢慢扩散开来。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表演性。在长期的统治之下,人们形成一个表演人格。就像我们中国人,如果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把这个话筒把你面前一放,你就开始用大家都熟知的那种接受采访时每个人的那种语调,那种语言系统去讲话。每个人有双重面具。这也是在《一九八四》当中反映和强调的。温斯顿每天上班之前有几分钟的时间,要有两分钟仇恨。你的面部表情必须要和所有人一样,如果不一样,“老大哥”就会发现你的异动,温斯顿就是因为这个被注意到的。所有的这种极权体制确实非常类似,就是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监狱,几千万人都成了国家的人质。我觉得这个是让我感受非常深的一点。
《在缅甸》最后还是有一点光明的。我自己读《一九八四》是非常绝望的。就像刚刚李静说到,温斯顿和裘利亚的恋情感觉在整个体系下不堪一击。温斯顿的反抗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的所谓锡安的反抗,当最后你的反抗都成为了系统自净的一部分,这是最深的一个黑暗。
李静:《在缅甸》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我还特意标了一下。缅甸人说,军政府时期就是戴着绿色眼镜的时期,这是什么典故呢?就是在“二战”的时候,日本把缅甸炸成了一片焦土,他们的土地上所有的稻谷都不长了,都是枯黄的,以至于牛、羊、马、驴都不吃这些黄色的稻秆,那怎么办呢?日本军队就给驴眼睛上戴上绿色的眼镜,这样驴子看什么都是绿油油的,它就开始吃了,它觉得一切都很美好,都是绿色的。这些缅甸人跟作者谈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其实现在就是戴着绿色眼镜的。因为一切不被允许说是不好的,不被允许认为是不好的,一切必须是非常美好的。跟《一九八四》一模一样,就是他们军政府上台之后,各种供给越来越少,房屋越来越破败,生活用品越来越少,教育越来越差,但是他们的新闻上永远说我们又解决了一个什么伟大的问题。这些老百姓说,我们的报纸我从来都是打开最后一页,只有那一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页登的是讣告,前面都是说谎的。
还有一个笑话,因为他们培养了很多信息员,所谓的信息员是在人群中的,你在咖啡馆、茶馆里聊天,涉及到时事政治他就会在旁边举报你,缅甸到处都是这样的信息员。大家只好靠说笑话来评论政治。比如说因为不允许说贫穷,有一个人在一天钓了一条鱼,他回家就想,我要好好把它拿油炸了吃,结果到家一找没有油;然后他说那就拿碳烤一下,搞了半天没有碳;最后说,我拿番茄给他煮一下,发现也没有番茄;最后没有办法做这条鱼,就把它给放回到湖里去了。在鱼跳入湖中之前,喊了一声“奈温将军万岁!”——奈温将军确实非常伟大,只有没法被吃掉的鱼在歌颂他。缅甸到处是这样的现象。这本书特别神奇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它真的在揭示奥威尔的意义。你会看到奥威尔写的《一九八四》在缅甸全面成为现实。而缅甸是没有《一九八四》的译本的。
晓渔引用的那句话:“多一个人阅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的确是这样的。在一个不允许《一九八四》出现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在《一九八四》的世界里。这个国家里,人人都可能是侦探,每个人都不敢谈论政治,这就跟《一九八四》里面,温斯顿和裘利亚连约会都要低声,都要以谈论“老大哥”伟大那样的表情来约会。作者在和各种缅甸人了解现实的时候,都是在一种非常低下的状况里去约,有一些人还会谈完之后说你不要再来找我了。可见极权的统治,是不分东西方、不分主义的,极权主义的统治形式都是非常接近的。
另外《一九八四》当中还提到了“新话”,这个新话的系统意在简化过去的历史,把过去的生活完全从人们的记忆中驱逐出去。在缅甸也有这样的事情:殖民时代的建筑都破破烂烂的,殖民时代的文化也都不再存在,人们的语言也完全变了,街道也用后来军政府的官方语言来命名。《一九八四》说到 “新话”要全面削减过去语言的词汇量——因为当你的语言降低到最少最简单的时候,你就没有任何意识去反抗。没有反抗的意识就等于没有意识。当你没有意识的时候,他就可以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个世界完全会在权力之手的运作之下非常沉默地运行。
因此,这本书非常厉害的一点的是:作者在重温奥威尔在缅甸的生活足迹的时候,她对照了奥威尔的《缅甸岁月》和《一九八四》与当下缅甸的现状,就像是一个翻版一样,这种现实感的冲击力非常震撼。我开始也觉得,《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不就是写缅甸小国吗?可我对缅甸一点兴趣都没有啊,但是你看了之后会发出会心一笑。
庄秋水:书里有一个出版商葛叶,他非常有趣,他说你观察这个国家要从它消失了什么来发现真相,我觉得这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视角,只有在这种极权统治下生活过的人才会感同身受。另外,《一九八四》有一个非常棒的开头,真的是特别棒,我以前甚至没有注意到。就是一开始温斯顿推开真理大厦的门的时候,那个钟敲了13下。最终他们甚至成功地扭曲了时间。
王晓渔:《一九八四》的开头我也一样印象非常深刻,这个钟可以敲13下的,就像刚刚说的那样,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所以现在、过去、未来是属于这么一种交错的关系。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对缅甸有些了解,之前对缅甸的了解极为有限。虽然说我之前有的时候会批评中国的大国观念,但是在翻译这本书之前,我依然是觉得缅甸是一个几乎让人忽略的一个国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翻译的时候也让我非常意外。比如说缅甸的国土面积是英国的三倍。但是我们提到英国和提到缅甸,我们一定认为英国是一个大国,缅甸是一个小国。
从国土角度而言缅甸并不小,而且在20世纪上半叶是亚洲的米仓,是相当富庶的地方。到了20世纪下半叶,在缅甸军政府“领先”全世界的治理之下,变成了不毛之地,所以这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这里面缅甸的知识界对奥威尔和缅甸的关系有一个归纳,我觉得这个归纳也是很有趣的,奥威尔因为在缅甸住过,他写过一本《缅甸岁月》,还写过另外两本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庄》,他出的这三本书,恰恰是缅甸20世纪的三个阶段,这个描述我觉得非常精到。现在大概可以写出《一九八四》的升级版。在一个网络时代,我们认为技术的变化会使得信息的传递、信息的透明会增加,但是我个人一直认为这是双重的,既可以使信息的透明增加,也可以使信息的不透明增加。所以我在看《一九八四》的时候我就觉得温斯顿干的这个活,如果说换到今天这个时代,大概要轻松一点。他那个时候还是蛮累的,因为每发生一个新的事件,比如说大洋国里面某一个人,此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有可能是大家的偶像、大家的领袖,突然变成一个反国家的形象,那么温斯顿就要非常辛苦地到处去找之前关于他的记录,找他的文字,把这些记录找到扔到一个忘怀洞里烧掉、扔掉。在网络时代就变得更加方便了,只要你在网络上一搜索,把它打上勾就全部取消了。
所以当初你提到他的审讯是到101房间,如果说写个网络版的话,我觉得可以把这个房间叫做404房间。我前几天看到一个朋友的朋友圈,她写她晚上10点多回到住处,正好碰到一个她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邻居。她住了很久了,这个邻居从来没有跟她打过招呼。结果那天晚上她邻居突然跟她打了一个招呼,让她觉得非常恐怖,问题在于她的邻居回头又进了404房间。我看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恐怖,我以为404是她编出来的呢,后来她跟我说她就是住4楼,她的邻居确实住在404房间。我作为一个读者和她讲述的过程正好有这样一个差别。
本次活动的完整实录,请移步三辉图书的小站,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