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浩|改寫經濟學教科書即可改變世界?
編者按:“2012年九月,以哈佛公開課程及《正義》和《錢買不到的東西》兩書而名噪國際的美國政治哲學家桑德爾,接獲盛行於知識份子圈的英國雜誌《前景》(Prospect)之邀,擔任當期的「如果我能統治世界」(If I Ruled the World)專欄作家,而他藉此抒發的人生終極關懷則是:改寫經濟學教科書!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旋即任教於哈佛政府系的他,無法如願。但本書所記錄的這一場與堪稱全球最知名經濟學家皮凱提的對談,不僅提供了讓他進一步闡釋該想法的機會,也藉此讓對方提供了最專業的經濟學論點來支撐其論點。一來一往舉重若輕,談話間涉及諸多哲學、政治、經濟理論,卻又深入淺出,讓人翻開書就不願放下。”
“皮凱提深受的經濟史及經濟學理論造詣,為桑德爾的許多想法提供了歷史證據及經濟學基礎。桑德爾的論點則深化了皮凱提關於去商品化及社經資源重新分配之說的政治哲學基礎。涉及的地理範圍也不僅止於歐洲和美國,而是資本流動所致的國際社會整體。短短一百多頁的篇幅,一個曾體現於英國及北歐的社會民主理想和一個奠定在愛國情操但又不失人類共同命運關懷的公民共和主義,躍然於紙上。”
本文為《Thomas Piketty, Michael J. Sandel | 未來的戰鬥:皮凱提與桑德爾對談平等與正義,揭露當今獨特又殘酷的不平等》一書推薦序之一,作者葉浩為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經作者和出版社授權,書評轉發。
2012年九月,以哈佛公開課程及《正義》和《錢買不到的東西》兩書而名噪國際的美國政治哲學家桑德爾,接獲盛行於知識份子圈的英國雜誌《前景》(Prospect)之邀,擔任當期的「如果我能統治世界」(If I Ruled the World)專欄作家,而他藉此抒發的人生終極關懷則是:改寫經濟學教科書!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旋即任教於哈佛政府系的他,無法如願。但本書所記錄的這一場與堪稱全球最知名經濟學家皮凱提的對談,不僅提供了讓他進一步闡釋該想法的機會,也藉此讓對方提供了最專業的經濟學論點來支撐其論點。一來一往舉重若輕,談話間涉及諸多哲學、政治、經濟理論,卻又深入淺出,讓人翻開書就不願放下。
這場對談是在皮凱提任教的巴黎經濟學院進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是這位法國經濟學家成為蜚聲國際公共知識份子的著作,但他在二十二歲那年完成於倫敦政經學院和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的的博士論文,早已奠定了他的學術名聲並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職。不過,他跟桑德爾一樣不滿於把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奉為圭臬的美國經濟學,且強烈批評該立場既難以成就真正重要的學術研究,盡經世濟民之使命。尤有甚者,那種經濟學反而導致了當今西方國家內的嚴重貧富差距及全球的南北不平等,且必須為當前的民粹主義崛起和無能回應氣候變遷等人類共同危機負部分責任。
柴契爾夫人及雷根總統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共同推動的新自由主義,於是乃桑德爾和皮凱提的共同敵人。始作俑者則是曾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的海耶克及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但哈佛大學的政治哲學家諾齊克也是重要推手。他們高舉市場萬能並企圖將簡單的供需法則運用於所有的公共政策,從而讓政治歸經濟,經濟歸市場邏輯。
桑德爾長期提醒人們,這種意識形態允許市場邏輯入侵本不該屬於經濟領域的各種生活領域。其結果是逐漸剝奪了教育、醫療、公共運輸乃至民主政治原先的內在價值。師道與學問的追求不復存在。不願任何人因病痛而失去人生的共同體精神,蕩然無存。不同的社經階層不再共乘大眾交通工具。民主制度宣稱讓不同族群闡釋己見並理性進行商議的政治承諾,也從此跳票。取而代之的是一切以經濟利益為目的之工具性思維,以效率之名來行降低成本之實的政策,公共性則最後讓給了外包廠商的營利性。
以上想法,終於在桑德爾最新力作《成功的反思》當中凝聚成更有系統性的一套論述。其英文書名「The Tyranny of Merit」若採取直譯,應是「才智的暴政」。之所以是暴政,那是因為新自由主義思維不但讓贏者全拿,甚至還回頭過來對輸家說「世界是公平的!」,絲毫不考慮他們的成功其實是受益於特定的政治、社會、經濟乃至教育制度,彼此環環相扣。這跟皮凱提的近作《資本與意識形態》主要論點不謀而合:任何一個貧富差距嚴重的社會,必有一套意識形態為這種現象合理化,讓人既看不到當中的不平等,更不會意識到那背後一切制度的的不公與不義。支撐當前西方社會之內及南北半球之間懸殊貧富差異的,就是那一個歌頌既得利益者,把投機正當化為聰明投資,將靠爸族包裝成靠個人才智與努力獲得成功的新自由主義,亦即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的化身。
桑德爾曾以博士論文劍指美國政治哲學巨擘羅爾斯的正義論,一戰成名。其主要論點之一即是,正義理論不該企圖勾勒一個抽象的理想社會圖像為目的,國家更不該對各種不同生活方式保持中立。深諳其論點的皮凱提,於是禮讓對方,讓桑德爾以聚焦於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出發,為對話的方向定調。本書不談論何謂正義?談的是政治、經濟、社會三領域當中的不平等之彼此關聯。重中之重則是:經濟上的所得差異和貧富差距,已造成了社會的嚴重不平等,個人及族群之間存在各種認知差異,生活上的距離,價值上的鴻溝,甚至正在侵蝕人類過去數百年來藉民主憲政取得的政治平等。
皮凱提深受的經濟史及經濟學理論造詣,為桑德爾的許多想法提供了歷史證據及經濟學基礎。桑德爾的論點則深化了皮凱提關於去商品化及社經資源重新分配之說的政治哲學基礎。涉及的地理範圍也不僅止於歐洲和美國,而是資本流動所致的國際社會整體。短短一百多頁的篇幅,一個曾體現於英國及北歐的社會民主理想和一個奠定在愛國情操但又不失人類共同命運關懷的公民共和主義,躍然於紙上。
曾經,我們共同生活的島嶼上也有一套意識形態支撐著政治上的威權體制及經濟上的黨國發展主義,而且指向一種接近社會民主的理想。民主化之後,該意識形態崩潰,讓路給了新自由主義。於是,治理國家必須如同管理一間公司,GDP成長則是衡量政府的標準,市場邏輯不僅進入了捷運、健保等公共設施及社會福利等領域,也主導了教育體制及兩岸政策。「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指的其實是政治只能拼經濟。「商人無祖國」也曾正當化了無數商人把工廠移去了祖國。三民主義中的社會民主想法,如同嬰兒跟黨國的洗澡水一起被倒掉了。
改寫經濟學教科書當然不是一位政治哲學工作者能做得到的事。但筆者還是想說,也許可以從不使用反對社會福利、支持社會保險的美國教科書作為開始。而理由,全都在這一本書裏面了。
James C. Scott|Against the Grain: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
Against the Grain: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