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锐 | 掠夺式放贷和脆弱的买房人
編者按:掠夺式放贷的危害,除了对弱者厚颜无耻的剥削之外,更严重的是对金融体系长期稳定性的严重破坏。本文為波士頓書評專欄作者郭銳文章,原創首發,禁止轉載。
The Monster: How a Gang of Predatory Lenders and Wall Street Bankers Fleeced America--and Spawned a Global Crisis
by Michael W. Hudson (Author)
Publisher : Times Books; First Edition (October 26, 2010)
Language : English
Hardcover : 384 pages
ISBN-10 : 0805090460
ISBN-13 : 978-0805090468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出了不少反思危机根源的书籍。其中,麦克.哈德逊的《大怪兽:掠夺性放贷团伙和华尔街银行家如何洗劫美国——并引发全球危机 》分外引人注目。本书所展示的次贷兴衰起伏,主要是通过描述最大的次贷提供者和次贷业务在华尔街的最大支持者,美利嘉特(Ameriquest)及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两家大公司。美利嘉特和雷曼兄弟在支持“掠夺式放贷”(predatory lending)方面远超其他金融机构。
《大怪兽》的描述,和后来拍成电影的《大空头》(The Big Short, by Michael Lewis)遥相呼应。本书作者曾获普利策奖,文字简洁,但一系列典型人物跃然纸上:次贷行业的神秘亿万富翁、渴望推出新产品的华尔街银行家、陷入精巧圈套而负债累累的房产所有者、试图揭露欺诈的律师、对这些现象视若无睹的官员,还有那些凭借放贷那过上豪华生活的、靠吸毒继续扩大业务的放贷员。在他们的欺诈和贪婪的共同作用下,整个金融系统最终崩溃。本书所说的欺诈和贪婪,主要体现在掠夺式放贷的手段之中。高利贷是掠夺式放贷的一种。掠夺式放贷以远超市场利率的借贷利率为特征,往往采取误导性或欺诈性的手段来让受害者上钩。
本书的主要人物,凭掠夺式放贷成为亿万富翁的美利嘉特公司创始人罗兰·阿纳尔 (Roland Arnall) ,并非没有得到警告。他刚进入房屋贷款业务的时候的第一位雇员来是自传统银行业的马克·舒尔曼(Mark Schuerman),他曾经警告过阿纳尔放贷不可过分贪婪。(第14页)”舒尔曼不会因为过度推动增长而拿自己的声誉冒险。太快。他知道,在抵押贷款业务中,这将是一场灾难。为了快速增长而降低标准的贷款机构往往会因贷款拖欠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而遭受巨额损失。”
但罗兰·阿纳尔没有听从警告。在其贷款业务的畸形发展中,新的口号是(第30页)“如果他们有房子,如果房主有脉搏,我们就会给他们贷款。” 这一切当然对借款人不利。(第9页)“利率往往一开始低得令人生疑——也许只有 7% 或 8%——但它们几乎总是向上调整,升至 10%、12% 甚至更高。当利率飙升时,借款人的每月还款额也会增加,通常会上涨数百美元。试图通过再融资转入另一项抵押贷款来逃避定价过高的贷款的借款人,通常会发现自己要多支付数千美元的后端费用“提前还款罚金”,这是对他们提前还清贷款的惩罚。”
很多房主一开始看中的是诱人的“再融资”——(第62-63页)“将每月 2,000 美元的抵押贷款付款和信用卡账单合并为每月 1,200 美元的单笔付款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听起来不错。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甚至可能是明智的财务举措。但大多数借款人没有想到的是,每月还款额减少,部分原因是短期、无担保的信用卡债务现在与他们的房屋挂钩,并且期限长达三十年。如果他们的财务状况发生变化,额外的抵押贷款债务可能会使他们的房屋面临风险。更重要的是,许多人不明白每月的低付款额不会持续下去。”
而每月还款增加,仅仅是他们厄运的开始——(第65页)“当借款人难以偿还还款并担心失去房屋时,他们几乎会接受任何能让他们重新开始的交易,无论成本有多高。长滩(注:一家提供次贷的公司)一次又一次地为借款人提供再融资,给了他们更多的钱,但主要是收取新的过户费并收取更多的提前还款罚款。”
对掠夺式放贷的经营者来说,这甚至是包赚不陪的盈利策略。(第65页)“长滩(同前注)实现了盈利。它向借款人收取的价格足够高,足以弥补贷款相当大的违约率,并且当许多借款人开始陷入困境时,它通过为他们提供再融资,将违约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掠夺式放贷的具体方式,在次贷巨头FAMCO的销售培训中是这样呈现的:(第104-105页)
“贷款人员首先准确指出,在三十年的贷款生命周期中,借款人偿还的资金远超原借款额。合理。接着是系列引导提问,目的在帮助借贷人意识到,时间才是他们的敌人,而非利息或费用。贷款人员指引他们观察一张由人工绘制、比较假设两个贷款案例的图。其中一个被标为“史密斯”,另一个称为“琼斯”。尽管两人的贷款金额相等且具有同样的利率及手续费率标准,但史密斯15年内清还完贷款而“琼斯”则在30年后完成。当然,“史密斯”的总偿还额较小是因为贷方从更短的时间内获得利息。然而,奇怪的是,在解释时,贷款人员轻声指出,“史密斯”其实年利率更高。” 最终,这种貌似合乎逻辑和有说服力、实际上完全误导的内容成功实现“说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相信通过支付更高的费用和利息实际上可以省钱”。
这种说服方式,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在FAMCO培训资料中,放在“大怪兽”的标题下。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这也是本书书名的出处。“大怪兽”是欺骗和专业金融工具共同生成的邪恶存在,弱者无法抵御这样一个用谎言维持生命、用圈套网罗受害者的力量。“大怪兽”放肆攻击的是人性的弱点和行业常识,包括银行业早已成为比较贷款好坏的APR(年化利率)的高低。在上面这类交易中,借款人根本无需重新贷款。(第104-105页)“借款人总是可以通过在更短的时间内偿还贷款来省钱。事实上,他们可以通过获取成本较低的贷款,然后加倍还款以在更短的时间内结清贷款,从而节省最多的钱。” 是欺诈,让弱者失去了本来就有的机会。
有人说,次级贷款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声名狼藉,不可能在中国引起问题。要记住,狼不会总以狼的面目出现。就像作者记述的,在危机爆发前,(第32页)“当时,没有人使用“次贷”这个词。” 而书中所说的“大怪兽”,在今天的环境下可能更放肆和强大:银行的强势、鼓励消费的官方政策、媒体的众口一词、短视频轰炸,随时都可以让行业常识轰然倒下、人性弱点暴露无遗。
在房产业务低迷的情况下,今年多家银行推出“先息后本”(“房贷月供本金低至1元,或直接先不用还!”)。根据新华网的报道,做这项业务的银行包括平安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以平安银行“气球贷”为例,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内分期还息,最后一期一次性还清剩余本金;另一种产品“二阶段还款”,前三年只需按月付息,剩余贷款期限按月等额本息还款,贷款期限为10至30年。
和次贷产品一样,“先息后本”单独看可能是某些银行的明星盈利产品。银行愿意冒险给还款能力弱有的客户提供贷款,愿意承担贷款违约的风险,是因为高利率、允许大量迟延支付罚款或收取债务费用。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贷款的回报,足以抵消违约造成的资本损失。对债务危机周期研究表明,往往是这类贷款产品,成为引发系统性债务危机的先导。
每一个债务危机周期的早期,放贷机构极力扩大业务,在客户选择、贷款支出、贷款管理与信息技术各个方面降低成本,开发具有成本效益的贷款方法为经济能力低的客户人群提供服务,以此来为拓展贷款的覆盖人群与覆盖度。在各个放贷机构都推出上述策略、互相竞争日趋激烈之后,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张,可能会使市场迅速饱和,此时,同一客户基础的各个贷款机构由于互相竞争,可能会降低贷款标准和破坏正常的审核流程。从借款人角度看,常见的情形是,借款人可以从不同的贷款机构获得贷款,有人利用这个条件拆东墙补西墙。宏观上看,虽然债务规模增加、还款压力不断累积,但由于贷款供应的增加与较高的家庭流动性,可能会掩盖债务压力的实际水平,即使债务压力已经达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违约率在一定时间内也可能处于较低水平。但这并不会永续下去。债务规模和压力持续增加到达一定水平时,大规模违约就会出现。此时,各个贷款机构为了控制和削减贷款规模,不再发放新的贷款,这导致流动性收缩和违约扩大升级,银行业出现大面积破产。
“先息后本”的官方报道固然提到”这种房贷还款方式背后暗藏贷款违约和金融风险问题”,并且提醒借款人“不可因前期还款压力小而随意申请”。但“先息后本”这个产品本身,就是对买房人难以抵抗的诱惑。还款能力不够,就不该轻率地背上买房的债务,这本该是社会的常识,但在房地产商和银行的利益面前,常识受到放肆攻击。更不要说,子女入学与买房挂钩的买房人,饱受结婚买房的压力的买房人,难以判断市场风险的买房人,他们本就一身弱点。今天,掠夺式放贷的外部条件,已是瓜熟蒂落。
那么,掠夺式放贷会在中国出现吗?有人说,欺诈和贪婪,在追逐利益的私有贷款机构可能催生掠夺式放贷,而在国有银行主导的中国市场,不可能有掠夺式放贷。只需回顾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想法的幼稚。2008年,国内银行纷纷以办理信用卡数量作为业务评定指标,不久就出现信用卡债务泛滥的现象。有银行业务部门直接宣称 “只要能呼吸就可以办卡”。银行过度发卡激发了消费者过度消费,无力还款的信用卡用户迅速增加。(见涂荣庭、李斐、林倩蓉:《中国“卡奴”问题预警》2008年第3期《金融研究》)忽视掠夺式放贷的危险性,本身就是欺诈和贪婪的展现。
纽约时报记者戴安娜·恩里克斯 (Diana Henriques)为代表的媒体调查,让美国的监管者和政客开始关注掠夺式放贷问题,其背后的美利嘉特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也逐渐浮出水面。(第137页)在媒体的深入挖掘中,一度得到政客推崇的解决方案是,让银行、华尔街公司和大投资者对他们资助的贷款负责。换言之,一旦发现华尔街的大银行的资金和掠夺性贷款有关联,资金供应就应立即切断。(第140-141页)但“放松监管”(Deregulation)的政策转向,事实上导致从联邦到州的监管机构放弃调查。(第137页)孤胆英雄式的政客,如佐治亚州州长罗伊·巴恩斯 (Roy Barnes),接棒。巴恩斯90 年代就曾打击旗舰银行(Fleet)这样欺诈顾客的银行,曾上《60 分钟》节目指出旗舰银行“欺骗和诈骗”。(第176页)巴恩斯因连任失败而无法继续。如果不是最后整个金融体系的倒下,掠夺式放贷的问题或许永远不会真正暴露出来,尽管一群媒体人、民间团体、监管者、政客都曾努力。
没有媒体独立、深入调查,在中国出现掠夺式放贷之时,人们也难以发现。回顾现金贷乱象,中国并非没有媒体报道过现金贷的问题,但深度、持续性和影响力都远不及当年美国媒体。同样,对现金贷的监管措施也是因为别的偶然因素才被采纳。当整个监管体系都为了别的政策目标而不关心掠夺式放贷的时候,监管就是天方夜谭。
掠夺式放贷的危害,除了对弱者厚颜无耻的剥削之外,更严重的是对金融体系长期稳定性的严重破坏。以短期少量还款为诱饵吸引弱者上钩,将借款人,尤其是经济实力弱的群体,长期捆绑在无休止的债务泥潭中,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先息后本”短期内可以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流动性,甚至能够美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使其利润指标更加亮眼。然而,正如电影《大空头》中所展示的08年金融危机那样,这是一个链式反应,一旦出现8%、10%的房贷违约,金融市场将整体崩溃。届时,损失的将不仅仅是几家银行的资产,而是整个金融业的资产估值体系都将轰然倒下。
反思掠夺式放贷在美国兴起、引发的危害和它最终导致的金融危机,能够启发我们观察中国金融市场的视角。中国如果出现掠夺式放贷,谁会是受害者?让我们引用这些掠夺式放贷者业务培训备忘录中的一句话:(第42页)“永远记住,弱者、温顺者和无知者永远是好的目标。”(’And always remember the weak, meek and ignorant are always good targets.”)把买房人当“韭菜”,一茬又一茬收割,终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