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在东京重造中国
在东京重造中国
傅国涌 著
読道社
2025年5月出版
ISBN 978-4-910908-20-5 C0036 ¥2600円
272页
內容提要:
1905年的东京,中国留学生已经达到八千人。这一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日本人正陶醉在日俄战争胜利的喜悦之中,集结在“中国同盟会”旗号下的中国人,则在东京悄悄开始了创立民国的伟业。“新名词、新术语,裹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学问,狂风暴雨,排空而来,铺天盖地,无处不在,搅得出版界、教育界、新闻界、学术界沸沸扬扬,面貌大变……”
一百二十年了,上野的樱花依旧年年绽放、年年凋谢。在东京重造中国,是那个时代一部分中国人的梦想,从1895年主张革命的孙文第一次亡命日本,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三年后,康有为、梁启超在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流亡日本,两条不同的道路之间有交叉、有分歧,重造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怎样重造?那时徘徊在东京街巷之间的年轻人,各自找到了不同的方向,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也有人选择了文学,有人选择了艺术,有人选择了新闻……
著名独立历史学者傅国涌,选择从“东京视角”追寻民国那一代人物远去的背影,记录他们如樱花般烂漫的生命历程。东京曾给过他们重造中国的灵感,隔着一百二十年回望,以空间视角来观照时间和人物,关心一个个具体的人以及他们的心路轨迹,更能贴近当下读者的内心、呼应一些时代命题。
作者简介:
傅国涌 独立历史学者,1967年生于温州雁荡山,主要关注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教育史、企业史等,已出版的著作有《去留之间: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一报一馆一大学:中国转型的是非成败1897-1949》《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金庸传》《叶公超传》《百年寻梦》《追寻失去的传统》《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简史》《文人的底气》《大商人:影响近代中国的实业家们》《新学记:中国现代教育起源八讲》《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民国商人:追寻现代中国工商文明的起源》《无语江山有人物》《问史哪得清如许》《帝国尽头是民国》《与世界对话》等三十多种,编有《林昭之死》《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寻找语文之美》《鲁迅的声音》《追寻律师的传统》《寻找语文之美》《寻找古诗之美》等十多种。
引言:
1905年4月16日,东京,上野公园的樱花大开,年轻的流亡者宋教仁目睹了人山人海的盛况。此时,也曾见过上野樱花的鲁迅已到仙台医专去了。
这一年,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已达八千人。清帝国已进入倒计时,虽然当时还没有人意识到,但以创立民国为目标的同盟会即将在这里诞生。这个东亚最有活力的大都市,就像上野盛放的樱花般,牵动许多拖着辫子或刚刚剪掉辫子的年轻中国人,他们在这里呼吸到了四书五经以外的新思想,看到了日俄战争中取胜的举国狂欢,在心里已经厌弃那个暮气沉沉的老迈帝国。
就在上野看樱花的那天,宋教仁参加了追悼邹容的大会,有将近二百人出席。邹容也曾在东京留学,十八岁写下了激情澎湃、传诵极广的小册子《革命军》,公开呼唤革命,呼唤自由独立的“中华共和国”,死于上海租界的狱中时,不过二十岁。
隔着一百二十年的时光,上野的樱花又要开了。东京还是那个邹容、鲁迅、宋教仁他们熟悉的东京吗?当我从上野、神保町、早稻田走过,想起一百二十年前,他们的身影曾出现在这里的街头巷尾,他们呼吸过东京的空气,他们就读过的学校、淘过书的书店有些还在,有些已消失在时间深处,但他们见到过的神社,他们逛过的公园无论是上野还是日比谷都还在。我在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想起的不仅是鲁迅的名句,还有宋教仁日记中的记录。
一百二十年了,上野的樱花依旧年年绽放、年年凋谢。在东京重造中国,是那个时代一部分中国人的梦想,从1895年主张革命的孙文第一次亡命日本,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三年后,康有为、梁启超在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流亡日本,两条不同的道路之间有交叉、有分歧,重造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怎样重造?那时徘徊在东京街巷之间的年轻人,各自找到了不同的方向,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也有人选择了文学,有人选择了艺术,有人选择了新闻……汪精卫、章太炎他们在《民报》和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的文章看似针锋相对,最终却也殊途同归。1912年诞生的中华民国是各种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力量共同促成的。
他们主要是从国族的立场出发,追求并创造一种新的政体,并不清楚共和、民主、立宪并不是一种价值。对于个人自由和权利,对于法治,他们的理解都很有限,甚至没有放在重要位置。尽管时代给过他们重造中国的机会,但对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专制深厚的土地上建立新政体的艰难,他们的认识严重不足,清帝国的突然垮塌带给他们的惊喜迅速被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纷争替代。
我想追寻的不是他们远去的背影,而是他们如樱花般烂漫的生命历程,东京给过他们重造中国的灵感。我之所以选择东京视角,就是想以空间视角来观照时间和人物,我关心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的心路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