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泰彥 | 發現峇峇娘惹:推動近代東南亞發展的神祕商業貴族
發現峇峇娘惹:推動近代東南亞發展的神祕商業貴族
プラナカン─東南アジアを動かす謎の民
作者: 太田泰彥
譯者: 葉靜嘉
出版社:黑體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01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粉紅色的瓷器用具、色彩繽紛的建築風格、華麗印度風的可巴雅和巴迪衫、
融入日常生活的香草、以椰子和鳳梨製作的酸酸甜甜娘惹菜……
融合中國及東南亞傳統的移民「峇峇娘惹」,
為什麼他們的文化會這麼可愛?
日本最重要的國際新聞獎得主,深入東南亞各地如檳城、曼谷、新加坡,
探索峇峇娘惹不為人知的前世今生、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
神祕而充滿魅力的「峇峇娘惹」(亦稱為「土生華人」),是當代東南亞一個極具特色的族群。他們的祖先是來自中國南方的華人移民,這些移民與東南亞的當地人通婚,自十五世紀以來持續繁衍生息,雖然他們還保有中國傳統及習俗,但在語言及生活習慣上,也融入當地文化,成為東南亞的一部分。
作為跨海移民後裔的峇峇娘惹,數百年來是西方與東方貿易及文化交流的橋梁,因而有「商業貴族」的美名。自十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始,善於經商且擁有多語言天賦的峇峇娘惹,成為歐洲貿易勢力的代理人,通過香料貿易、錫礦和橡膠種植等商業活動積累了巨額財富,展現出他們作為商業貴族的雄心和智慧。
峇峇娘惹的影響力不僅限於商業領域,融合中國傳統及東南亞文化的他們,更具有獨特的美感及創新意識。不論是著名的「娘惹料理」、傳統服飾「可巴雅」,以及各種生活用品及家園建築,峇峇娘惹擅長吸納各種不同文化的優點,再創造出屬於自身、帶有鮮豔色彩的產品。
如同本書指出,「峇峇娘惹創造新經濟價值的『創新』,並非來自供應端的先進技術,而是以消費端所產生的能量作為驅動引擎。」
本書作者是日本知名國際記者太田泰彥,他於2015年派駐新加坡,當時新加坡政府致力推廣的峇峇娘惹文化,讓他產生高度好奇心,被稱為商業貴族的峇峇娘惹,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從何而來?他們又如何推動東南亞的發展,進而奠定新加坡的繁榮基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太田尋訪東南亞各地的峇峇娘惹人士,深入調查此族群的神祕身世,挖掘出許多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為何李光耀拒絕承認自己是峇峇娘惹?又為何李顯龍推動峇峇娘惹文化的復興?
★從花磚瓷器、到服裝首飾,為何峇峇娘惹的日用品總是呈現可愛的粉色系風格?
★新加坡米其林餐廳的主廚,如何將峇峇娘惹的家常菜,昇華為料理藝術?
★馬來西亞及印尼的峇峇娘惹,如何在保有中國傳統習俗的同時,積極融入在地文化?
今天峇峇娘惹的影響力不限於商業領域,融合中國、東南亞乃至於西方等多種文化的族群特色,更令他們深具魅力。比如結合華人烹煮傳統及南洋食材的「娘惹料理」,或是色彩鮮明、具有獨特美感的粉色瓷器,還有融合中國及印度宗教傳統的服飾建築。峇峇娘惹多采多姿的文化魅力,不只是東南亞文化,更是全球化的完美體現。
本書特色
★本書是快速了解峇峇娘惹族群以及東南亞移民文化的絕佳人文作品。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時代的篳路藍縷,到十九世紀殖民時期的商業貴族,作者深入歷史脈絡,一一解答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作者是日本知名記者,長期從事專欄寫作,擅長以精準的眼光剖析文化趨勢及國際議題的關聯性,再加以書寫成精彩的故事。
★本書挖掘峇峇娘惹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包括最具代表性的李光耀家族史。本書從作者多次採訪李光耀及李顯龍的經驗,揭露善於經商的峇峇娘惹,對近代東南亞發展的重要影響。
★本書不只是峇峇娘惹數百年發展史的回顧,更是當代峇峇娘惹文化傳承的見證。作者採訪多位峇峇娘惹人士,包括泰國工程師、馬來西亞及印尼的企業家、新加坡米其林餐廳主廚及精品酒店企業家,勾勒出峇峇娘惹族群多元豐富的文化特色。
專文推薦
林開忠/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區肇威(查理)/燎原出版社主編、馬來西亞華人
好評推薦
工頭堅/歷史旅遊作家暨自媒體
阿潑/媒體工作者
林韋地/作家、台灣「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林潔珊/獨立書店「現流冊店」店長
卓衍豪/大馬知名旅遊作家、攝影師
(依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太田泰彥Yasuhiko Ota
《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畢業於北海道大學理學系(專攻物理化學),1985年加入日經新聞。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後,曾駐美國華盛頓及德國法蘭克福。日經頭版專欄「春秋」撰稿人。2004至2021年,擔任編輯委員兼社論撰稿人。
從2015年起採訪駐點自東京遷至新加坡,在亞洲各地針對地緣政治、貿易、外交、創新科技、國際金融等主題進行採訪,2017年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為主題的報導,獲「伯恩─上田紀念國際記者獎」。另著有《半導體地緣政治學》。
譯者簡介
葉靜嘉
花蓮人,政治大學日本語文系碩士。喜歡大谷翔平和宇多田光、台灣的山海等美麗的事物。
目錄
推薦序/林開忠(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區肇威(燎原出版社主編、馬來西亞華人)
序章|充滿謎團的族群
第一章|李光耀的祕密
亞洲的時間感
「不要這樣叫我」
李顯龍總理的自白
第二章|色彩與香辛料
覺醒的十二歲少年
二次覺醒:撿磚致富的商業精神
峇峇娘惹之家
專欄(一):「Puranakan」還是「Peranakan」?
專欄(二):胡椒、丁香、肉荳蔲
第三章|日本的破壞與支持
命運的三年半
無形的羈絆
專欄(三):海峽殖民地
第四章|商業貴族的地政學
億萬富翁之街
糖王與新加坡
普吉島上的錫礦山
萊佛士與偉大的慈善家
影響東南亞的泰國外交官
爪哇島的峇峇娘惹
第五章|創造未來的人
開闢味覺的新天地
梵谷從哪裡來
被美感所充滿的空間
專欄(四):CANDLENUT的無菜單料理
終章|來到尾聲
後記
參考文獻
序
推薦序
比「娘惹糕」還深厚的歷史脈絡
馬來西亞作為「峇峇娘惹」的分布地區之一,在當地生活近二十年的我來說,雖說對這個詞彙不陌生,但在現實生活中也不見得熟悉。峇峇娘惹經過了時間的推移,已經融入了當地的社會。除非當事人主動告知,否則單憑膚色就想辨認出誰是不是峇峇娘惹,實非簡單之事。這也是書中,有關李光耀究竟是不是峇峇娘惹的討論會出現的狀況。我還曾因為誤認峇峇娘惹的路人是華人,而發生過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尷尬場面。
峇峇娘惹是一個綜合詞,泛指早年中國移民與當地女性通婚之後的後代,峇峇是男性,娘惹是女性,現代又較為廣泛以「土生華人」稱之。峇峇娘惹的祖先,主要是在鄭和下西洋的明代早期,也就是十五世紀前後,從中國南部頻繁移往東南亞,遠早於近代的華僑移民。而在歷經數百年後,各地的峇峇娘惹仍舊屬於少數族群,生活上也自然就會慢慢融入當地文化。峇峇娘惹的移民史雖然悠久漫長,但樣貌依然保持華人的特徵,所以除非主動告知,一般從外觀不容易辨識。
在當地人的眼中,對峇峇娘惹的印象又是什麼呢?在我小時候,從大人那裡被告之,出身於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峇峇娘惹,都是受過良好的英式教育,可以說一口流利英文的精英份子,他們平時衣著光鮮亮麗,但也有比當地華人更講究的傳統服飾。他們的食物偏辣,但不會食用豬肉,飲食習慣儼然跟馬來人很接近,但又多了那麼一點華人的色彩。這也是為何峇峇娘惹的宅第都保持中國傳統的擺設。他們的外貌看似是華人,但他們的內在已經在地化,甚至他們的族群成為當地不可忽視的存在。
相比之下,大部分馬來西亞的華人,其實是在清末民初年代移入居多,但也相對帶了更多「老鄉」的傳統與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華文教育,所以近代的土生華人除了原生的母語之外,有更多的機會接受完整的華文教育。因此在近代,若要從使用的語言辨識對方是不是峇峇娘惹,難度又更高了。所以,稍有不察,誤認也是常見的狀況。
在台灣,讀者要接觸到峇峇娘惹的文化也不難。大家一定吃過色彩繽紛,光賣相就令人垂涎三尺的娘惹糕吧?這種與台灣傳統的粿有著截然不同特色的糕點,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來。面對著娘惹糕那種外觀色彩鮮豔,但不知其味的探索經驗,就好比人們對峇峇娘惹的歷史似懂非懂的過程。
娘惹糕用原本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會食吃用到的糯米、稻米、木薯粉,加入在當地才會見到的如班蘭、椰漿、椰絲、椰糖以及參巴等等元素,形成另一種不同於祖先家鄉的美食。把自己熟悉的食材,加入當地人的配料,發展出另一種全新的飲食習慣,這也許就是峇峇娘惹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當融合習慣之後,已經分辨不出哪一個是原本的自己,哪一個是在地取得的元素,久而久之不再糾纏計較,落地生根之後的人們,形成了專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圈,跟過去祖先的那一塊不再聯繫,隨遇而安,發展屬於自己的歷史。
走在麻六甲那條充滿古色古香,彷彿被時光給遺忘、稱為「億萬富翁之街」的街道,除了感受峇峇娘惹的歷史與文化,他們在當地乃至對整個東南亞的影響,都彰顯在這個小小的街道。那裡的一片一瓦,那些貴族世家般的門廊、庭園,不禁讓人停步端詳,留下了讓今天的人們去追尋的足跡,更讓參觀者對這個族群的歷史與發展有了更多想要解開的謎題。
太田泰彥正是其中一個被這樣的情境所吸引的人。但跟我們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決定深入去挖掘那個埋藏在他心中的疑惑,決定去解開這個「充滿謎團的族群」的來龍去脈。想要了解東南亞華人移民史,太田泰彥以新聞工作者撰寫的這本作品,是讀者所不容錯過的。
太田泰彥的這一本作品,不僅讓華文閱讀的讀者能夠了解到峇峇娘惹更為深層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從他的書寫當中,發現自明代鄭和下西洋以來,這些與鄭和的艦隊,以及當年宏大的壯闊歷史有著緊密關係的族群,對東南亞的移民以及日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何等巨大。這樣的影響力,是這些移民成為新住民,最後變成在地居民的過程中,運用異鄉人求生的本能,乃至為自己的族群贏得更好的生活所驅動的生存意志所產生的結果。
他們當中,出了許多不光是商業上的鉅子,更有不少在政治領域發光發亮,為東南亞當地民眾的福祉盡心盡力,爭取世界各國的認同。他們已經不再是原始的血脈所代表的那個族群,反而用自己的新身分,形成新的認同,新的文化圈。
太田泰彥深深被這個族群的歷史與影響力所吸引,他能夠看出就連身為峇峇娘惹文化的捍衛者,也不見得洞悉的優勢。太田先生深入了解各種文獻和著作,經由訪問峇峇娘惹的關鍵後裔,了解他們的現況,進而挖出他們的祖先在過去的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後從文化、歷史、人物誌的角度,深度剖析峇峇娘惹的過去與現況。
峇峇娘惹的歷史所展現的是一個族群在異鄉打拚的故事,從過去的壯闊璀璨,到現在的回歸平淡,甚至隱沒在歷史洪流底下。日後當你吃著娘惹糕的時候,可以深思這個少數族群的歷史發展,以及他們在日後被稱為「家鄉」的國家,創造了在區域史中不可抹滅的貢獻。也許你吃下的每一口糕點所蘊含的滋味,就不再是過去那樣似曾相似,但又不是很熟悉的異國風情了。倘若沒有這一本作品的話,也許我們大部分人都只能停留在以「娘惹糕」的角度去窺視這個族群吧。
(區肇威(查理)/燎原出版社主編、馬來西亞華人)
書摘:
第一章〈李光耀的祕密〉
李顯龍總理的自白
■解開封存
「我是峇峇(I am a Baba)。」
這是李光耀的長子,也是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突然說出口的「自白」。
現場的賓客,是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峇峇娘惹人。他們的臉色瞬間僵硬。不過,其他的眾多來賓並沒有意識到,總理這份「自白」的沉重,儀式依然保持和諧的氣氛。在新加坡當地的峇峇娘惹群體中,屬於長老級人物,當時七十歲的黃萬慶(Peter Wee),作為其中的嘉賓坐在會場第一排。他記得自己聽到李總理這句話,不由自主小聲地說:「糟了」。
天啊,這麼重要的事情可以輕易地在這種場合坦白嗎?據說這是黃萬慶當下的心情。這是在二○○八年四月二十五日,位於新加坡市中心的「峇峇娘惹博物館」開幕式時上演的事件。
這裡要稍微說明一下,李顯龍總理所說的「峇峇」,就是Peranakan話裡面「男性的Peranakan」之意。換句話說,總理承認自己是峇峇娘惹,但這不正是他父親李光耀所封存起來的家族祕密嗎?
■「峇峇」與「娘惹」
「峇峇」有個含義,是指有錢的「紳士」,翻成日文的話,大概是口語上的「老闆」的意思。峇峇是馬來語的詞彙,但據說也是源自波斯語的外來語。有可能是來自中東的波斯貿易商傳到東南亞的。在現代波斯語中,峇峇則是對祖父母的尊稱。最早是在馬來半島上從事貿易的印度商人,開始稱海峽華人的男性為峇峇,之後逐漸成為當地統稱男性Peranakan的用語。
另一方面,Peranakan的女性叫做「娘惹」,也有另一個含義,是指「貴婦」。峇峇娘惹的傳統菜就叫做「娘惹菜」,這是因為娘惹菜就是由母親口耳相傳給女兒的。娘惹菜的特色是會使用很多的辛香料。
「娘惹」源自爪哇語,最初是對「已婚外國女性」的敬稱。回溯到更早以前的話,也有一說,這個詞起源於葡萄牙語的「Dona」(婦女)。考慮到葡萄牙是十五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中,第一個進入東南亞的國家,也說得通了。在現代爪哇語中,也有「Nona」這個詞,意思是「成年女性」。
一旦嚐過以「娘惹」為名的正宗娘惹菜,便會令人沒齒難忘的。娘惹菜的外觀很奇特,既不是中國菜,也不是馬來西亞菜,反而比較類似以咖哩為主的印度料理,但沒有那麼辣,口感溫順,甜味和酸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關峇峇娘惹豐富的味覺文化,將在後面的章節詳細解說,敬請期待。
■沒有紀錄的「宣言」
回到先前的故事,李顯龍總理在開始演講前的自我介紹中,說出了代稱Peranakan男性的「峇峇」一詞。
這是作為新加坡開國元勳的李光耀之家族,正式承認了其出身的歷史性時刻。儘管在此之前這已經是公開的祕密,但這是在新加坡建國約半世紀後,李光耀終生閉口不談的峇峇娘惹身分,首次公諸於世。
但是,有關李顯龍總理的「峇峇宣言」,並沒有記載在新加坡政府的官方記錄中。我找遍了國家圖書館等地,到處都沒有關於這個發言的證據。
我不曉得為什麼會被刪掉,但我推測,新加坡政府仍處心積慮避免提及李氏家族是峇峇娘惹的事實。這是因為只要總理一句話,就會引起各種風波。這個國家一絲不苟的官僚們,對於峇峇娘惹的身分問題非常敏感。
的確,「峇峇娘惹」一詞,會讓人聯想到隱藏在新加坡古老歷史中的敏感族群問題。至今在公開場合,若以政治意圖地提及這個名字仍是禁忌。我想,李顯龍總理試圖以「峇峇宣言」,解除父親封印的峇峇娘惹身分,但未能完全如願。
■席捲整個東南亞的風波
李顯龍總理的「峇峇宣言」雖然沒有留下文件或錄音檔案,但很快就從參加開幕式的人們口中,傳到了東南亞各地的峇峇娘惹耳裡,且至今仍被傳頌。
我拜訪了幾位當時的與會者,詢問他們有關二○○八年那場開幕式的狀況。據說李顯龍總理並非像是早就準備承認,才說出「我是峇峇」。或許,他只是想對現場的來賓說些應酬話,因此隨意地說:「我和各位一樣都是峇峇娘惹」。
即便如此,他的「自白」對東南亞這個多元族群社會的民眾,還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對我們峇峇娘惹來說,代表新加坡的總理本人承認自己是峇峇娘惹,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一位同樣出席開幕式,六十多歲的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女士,感慨地說這麼說。
馬來西亞有一項有利於馬來西亞土著(Bumiputera,原意為「土地之子」)的特權政策。由於存在這種公開實施的種族歧視政策,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很難抬頭挺胸生活著;況且峇峇娘惹還是華人中的少數者。這位女性可能覺得,鄰國新加坡最偉大的李顯龍總理承認他是峇峇娘惹,這件事似乎同時照亮了自身的存在。
「沒有人料到他會這麼說,因此我當下也不是很在意。不過開幕式結束後,我回到家靜靜地想一想,心中更是感慨萬千。我感覺如此一來,這個時代終於告一段落了。」
一位七十多歲,來自馬來西亞,但現在具新加坡國籍的峇峇娘惹男性,也對李顯龍的這番話記憶猶新。現代馬來半島上的峇峇娘惹人們似乎覺得,他們雖不算是邊緣的一群,但也不算是一直都走在光明的道路上。
■設立峇峇娘惹博物館的動機
這真的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嗎?先不論李顯龍總理內心的想法,毫無疑問,那一天新加坡政府了開設峇峇娘惹博物館,這背後絕對有明確的國家戰略。讓我們來看看新加坡國內的狀況。
新加坡內部有各種族群,大致可分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三種,而且還可以根據出身地細分出子群。全部共有多少類別,無法細數。
然而,新加坡竟然只為了其中一個族群的峇峇娘惹,在美術館和博物館林立的市中心蓋了一座氣派的專門博物館。不禁讓人思考在這股氣勢的背後,新加坡的目的是什麼?儘管從表面上來看,設立這座博物館的目的,是向新加坡國民和外國遊客介紹峇峇娘惹獨特的文化和歷史。
再者,李顯龍總理在宣布博物館開張後微笑著繼續演說。以下摘錄一些他的發言,這是思考峇峇娘惹社會定位時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
「縱觀其悠久的歷史,東南亞一直是整個亞洲文化潮流相互碰撞和影響的中心地帶。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和印度的商船都停靠在這裡,交易絲綢、香料和瓷器等商品。」
「許多商人和當地人通婚,在這片土地上安家立業。而他們的後代就是現在所知的峇峇娘惹。」(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