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不暗:这时代,人均一个精神病丨2023年阅读笔记
正如人间参差百态,阅读也是多元的。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是不可复制的。我很难去揣摩他人在看同一本书是什么样的感受,大概是差异多于同一。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里就强化了这个概念,今天是圣诞节,每年过圣诞节,就是差异里重复着。这个意思,唐诗里就有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依旧。
2023年的阅读,既有对某个学者的深度阅读,又有某个大主题下驳杂的阅读。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些年的读书,像是灵魂的秘密旅行,驻足于某些历史的隐秘时刻,也穿越高山大海,虽然不知道终点在哪,但总有收获,像领略《沿途的秘密》。
01
2023年上半年,我几乎把所有的阅读时间放在了牟宗三的作品上。
牟宗三(1909-1995)
由于历史原因,牟宗三的知名度在大陆很低,远低于钱穆,更比不上冯友兰。这里有政治层面的遮蔽,也有地域传播的因素,牟先生的作品晦涩难懂也是直接的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牟宗三的作品集构成的中国哲学体系,是朱熹王阳明之后的集大成者,牟先生临终前对弟子们说:只写了些书,却是有成,古今无两。
古今无两这句话放在自我评价上,有狂妄之嫌。但牟先生如此自况,倒也符合事实。这么多年过去了,华人学者里学术成就鲜有超越他的。尤其是海外新儒家,对牟先生的推崇日渐隆盛。
豆瓣读书上,《牟宗三先生全集》的打分是9.7分,共有116人参与评分,这一方面说明阅读人群比较有限,但9.7的评分代表了一种高度,阅读过他作品的人内心里总有敬仰。早年我读过他《中国哲学十九讲》以及《圆善论》,被他的纵贯横讲,纵贯纵讲绕晕了,牟先生的书里诸多他自创的黑话,没有进入他的语境,如读天书一般。
《道德的理想主义》
作者: 牟宗三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0-7
页数: 237
《历史哲学》
作者: 牟宗三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0.6
页数: 393
《政道与治道》
作者: 牟宗三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0-4
页数: 244
我今年的阅读主要集中于他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著作,新外王三书《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以及《才性与玄理》(两册),《心体与性体》(三册),《佛性与般若》(两册),《名家与荀子》。最后,阅读了牟先生的《五十自述》,在自己知天命这一年。
《五十自述》
作者: 牟宗三
出版社: 鹅湖出版社
出版年: 1990
装帧: 平装
今年我一直想用浅白的语言写一篇关于牟宗三先生作品的评论,但自觉时机不成熟,还有待沉淀,希望2024年可以达成。中文圈内关于牟先生的学术文章已有不少,但面对公众的文章却很罕见,大概还是他的作品阅读有门槛。牟先生的书,需要有儒释道的相关知识背景,还得了解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以及海德格尔的,不然读起来不知所云。
牟宗三先生超越他老师熊十力和同时代的徐复观和唐君毅这些新儒家,我认为是他青壮年时期所写的新外王三书,坦率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之不足,需要良知坎陷才能打开科学民主之门。这跟他那一代的儒家学者普遍瞧不起科学和民主形成了鲜明对照。勇气和诚实是学术的珍贵品质,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治道,没有政道,刺痛了许多儒家学者,至今仍不断有论文反驳他。
牟宗三从外王三书转向重新梳理中国儒释道传统,是从批判转向了维护儒学道统,看他60年代之后的作品,屡屡感叹他学问之广博精深,但同时也看出他有一统中国儒释道体系于圆善论之野心。牟宗三为了学术体系的一致性,在这些著作里做出了不少争议性极大的论断,比如《才性与玄理》中的郭象,《佛性与般若》中的天台宗,《心体与性体》中的朱熹,尤其是把朱熹说成别子为宗,直接将朱熹开除出了孔孟之道统体系。台湾的诸多学者提到牟宗三评价朱熹,大都笑谈,牟先生是专门跟朱熹过不去的,不然没法解释,《心体与性体》有一册是从头到尾批判朱熹的,一句好话都没有。牟宗三认为朱熹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是受了唯识宗的影响,偏离了孔孟的传统。
牟宗三认为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第一期,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而“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是第二期,此则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牟宗三认为儒学今天落伍的现状,需要找到始作俑者,陆王心学是他的嫡系,那自然只好抓朱熹做替罪羊了。
我个人对牟先生的学问是高山仰止,但颇为不同意他的诸多具体判断。除了上述论断外,他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出现的精神危机,西方的学术传统是解决不了的,他尤其反对海德格尔重回希腊传统的观点,流露出儒家常规的优越感,认为只有中国智的直觉的哲学才能解决现代性之危机。这就好比在西医治病方案上,海德格尔开出了希波克拉底的药方,牟宗三则说,还是我们的老祖宗张仲景和华佗会治病。
年轻时的牟宗三,用康德来融会贯通中国哲学,带来了理性启蒙之光,走向暮年的牟宗三,希望自己成为中国的黑格尔,构造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够完善够规范,但这套东西除了对中国哲学做一个划时代的总结以外,对现实和未来的意义很有限。正如张志伟评价黑格尔:他建立了无与伦比的思想大厦,但只适合放在博物馆里。
比较唏嘘的是,在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心学上,牟先生后期专注于无执的存有论上构建中国儒学的圆满的道德体系,而丢弃了孟子里最能跟现代社会接轨的民为本,君为轻的思想。
02
阅读有它自身的路径,像是思想的翅膀引领着你向前。今年的阅读还广泛地体现在20世纪欧洲学者的作品上。今年这个名单拉得很长,梳理的时候吓自己一跳。从年中到现在,在线上跟朋友做了四五次分享,从反馈来看,比较正面积极,想在2024年逐步做成线上和线下的主题分享会。这些年,一直专注于中西方哲学和思想史的研读,今年在现象学方面的阅读比较多,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拉康,列维纳斯。从我个人阅读的体验来说,前三者的书读得津津有味,倒不像普遍反映的晦涩,倒是列维纳斯的书,翻了两本,感觉难度太大,就放下了。
作者: [德]马丁·海德格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中文修订第2版
原作名: Sein und Zeit
译者: 陈嘉映 / 王庆节
出版年: 2016-10-1
页数: 625
装帧: 精装
丛书: 汉译经典精装本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8
ISBN: 9787555015451
今年重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顺便重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两本属于再次阅读,一句句阅读,不再看名家的解读,试图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理解原作者的思想。中途阅读了科耶夫的《黑格尔导读》,看完了才知道,当年科耶夫在巴黎开设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影响了一大堆欧洲的顶尖学者,比如萨特,拉康,福柯这些人。那就是在讲海德格尔化的黑格尔学说—此在与常人,本真与沉沦,是经过科耶夫重新诠释过的黑格尔主奴辩证法。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诗阐释》是今年阅读深刻的一本。荷尔德林影响深远,诗人海子就受他特别大的影响,“人,诗意的栖居”流传甚广。荷尔德林的诗里,是隐秘的德国精神的诞生地,是新的希腊精神的开端,海德格尔抓住了返乡和开端两个主题,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再诠释,显露了他那一代德国学者的野心,“时间开始了,这一次是德国人”。荷尔德林的诗歌里隐藏着20世纪德国军国主义的隐秘开端,经由几代德国知识分子传递,在20世纪开成恶之花。
作者: 吴琼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阅读你的症状
出版年: 2011-5
页数: 904
装帧: 平装
丛书: 哲学文库
今年年中时候,阅读了拉康选集,其实这几年陆续读过不少拉康作品,尤其是齐泽克在世界层面的走红,他言必称拉康,不管是哲学界,还是文学界,艺术界,不说上几句拉康貌似自己就落伍了。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中国学者吴琼写的这本拉康的书,是中文圈了解拉康最好的一本,没有之一。这书的缺点也很大,总共有80多万字,看完有头秃之感。但是这本书在当下适逢其时,迷茫的现实和灰暗的未来,每个人看上去都是病人,拉康所说的大他者无处不在。拉康说,每个人都是主体不存在的人渣,在分析师眼里,人人都是精神病人,这种癔症般的论断,疯狂残酷又带有现实性,在普遍焦虑四处是他者凝视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安宁的内心?拉康不是一个好的治疗师,但在这样日益灰暗和反常的时代里,有人尖锐地告诉你,你病了,时代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你无从逃避。你不妨听听,从拉康开始,阅读自己和时代的症状。
03
阿甘本是欧洲为数不多还在世的顶尖学者。今年读了他两本书《例外状态》《牲人:主权和赤裸生命》。我觉得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大家大概率会遇到阿甘本所说的政治的例外时刻:就像当年二战的爆发,911事件的发生,带来全球性的政治格局的改变。这个从施密特和本雅明开始的政治概念,在阿甘本的著作里得到了全面梳理,而疫情三年的全球表现,显示了阿甘本的预言能力:人类为了求生,会将“有资格的生命”(bios)让位为没有理性、没有性格的动物状态的“赤裸生命”(zoe)。甚至不惜以集体囚禁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的生命安全。而主权者的决断,更是例外状态的主要特征,这样脱离于法治的决断状态,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时代的火山灰。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神圣之人》二之一
原作名: Stato di eccezione
译者: 薛熙平
出版年: 2015-1
页数: 184
丛书: 精神译丛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
原作名: 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
译者: 吴冠军
出版年: 2016-7
页数: 344
丛书: 三辉书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
历史是不是又到了十字路口,普通人不得而知,但知识分子越来越沉默,却是事实。
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未尽的往昔》为我们描绘了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群像,在那一代群星璀璨的学者中,真正意识并发起行动狙击极权主义的人少之又少。诸多的法国知识分子直到苏联入侵匈牙利才开始觉醒,有些甚至是在入侵捷克之后还在为苏联辩护。托尼·朱特在警醒世人,当历史的重任降临知识分子身上,要像雷蒙·阿隆、加缪那样,去反抗暴政,坚持真理。但历史也是吊诡,像萨特这样与极权扯不清关系的人,死后极尽国葬之荣耀。而雷蒙·阿隆这样捍卫知识分子责任和荣光的人,并没有同样的声誉。
回到中国,当年北岛呐喊道:我来到这个世界,带着纸笔和绳索。
现如今,这样的理想主义没有了。只剩下某胡姓前总编,每天带着现金进A股,体验复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