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珏 | 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九四九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
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九四九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
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
作者: 王曉珏
譯者: 康凌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4/09/11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從20世紀對中國現代性的諸多想像出發,
將中國文學跨越地緣政治的裂隙,
置身於全球冷戰的脈絡之中。
本書直面中國知識分子經歷的種種危機和挑戰,在全球冷戰的脈絡中,思考現代中國文學的分裂與世界性,並展現未完成的或被壓抑的理念與理想,是如何在後冷戰時代的政治、文學與文化中重新浮現出來。藉由討論藝術與政治、國族與敘述之間的微妙關係,探究中國知識界在文學與文化層面,如何回應冷戰時代政治的對峙與文學的裂變。這些文化實踐和探索中產生的思考,至今仍影響著華文世界形形色色的政治與文化事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曉珏
美國羅格斯大學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副教授。現任羅格斯大學比較文學博士項目主任、文化研究中心執行委員。北京大學德語文學學士、碩士,哈佛大學日爾曼語言文學系博士班,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比較文學與社會中心博士,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後。著有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1949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哈佛大學出版社,2013)。(合)譯有《霍克海默集》、《德國散文精選》、《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理解大眾文化》、《大分裂之後》等。現正在完成第二本英文研究專著,The Edges of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Deviation(《文學的邊緣:張愛玲與偏離的美學》)。
譯者簡介
康凌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目錄
如得其情,哀矜勿喜/王德威
中文版序
導論
第一章 文學、民族與冷戰──中國現代文學是如何被發明的?
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體制化過程
二、文化本真性的香港製造
三、中國現代文學:台灣的負空間
第二章 現代性的碎片──從精神病院走向博物館的沈從文
一、北京何往?〈蘇格拉底談北平所需〉
二、藏家與史家
三、冷戰的楚狂:精神分裂話語
四、現代性的碎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第三章 以命為授──社會主義革命後丁玲的政治化
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有性別嗎?《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二、〈杜晚香〉: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童話的時代錯置
三、以命為授:丁玲一九八○年代的左翼忠誠主義
第四章 吳濁流,孤兒化,台灣的殖民現代性
一、自來水的故事:民族主義、殖民主義和現代化之爭
二、一種真正的現代性:臺灣民主國
三、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台灣文學中的殖民現代性
四、從「亞細亞的孤兒」到「台灣之子」
第五章 打造社會主義親和力──馮至和歐洲人道主義在現代中國詩歌中的遺產
一、千百個寂寞的共和國:馮至的十四行詩和里爾克
二、死和變:馮至的《伍子胥》和歌德研究
三、作為右派的武器的莎士比亞:超越資本主義人道主義的現代中國
第六章 張愛玲、香港與冷戰
一、左與右的生成:當反共遇上新派武俠
二、《紅樓夢》的冷戰改編
三、錯失的現代性時刻:《紅樓夢魘》
四、重寫的政治:冷戰前線的張愛玲
結 語 去冷戰批評與中國文學現代性
參考書目